見此,顏景雲先生本可拒絕為其治療,可老人祈求的神情讓他動了惻隱之心,他收下了這位中風的老人,用長針對老人實行針灸治療,連續兩個月下來,老人的病情有了顯著好轉,老人感覺好多了,再次測量血壓,已經降了下來。顏景雲先生接著為其治療,直至病愈。
還有一個中風的病人,這位病人已經在醫院裏昏迷了四十多天,顏景雲先生說:“昏迷的話,人的腦細胞會死亡許多,很危險。”當時他也沒有什麼治療的方案,依靠著多年的經驗和中西醫學知識,長針短針配合使用,刺激其中樞神經,使其身體達至平衡,每天針灸一小時,他發現,每針灸一次,病人能動的地方便會多一些,如此,一星期以後,病人清醒了過來。
每次見到病人重新恢複健康的身體,顏景雲先生的心中總是無比快樂,醫者父母心,或許就是這樣。現在,除了周日及公眾假期,幾乎每天,顏景雲先生都會來到景生堂為前來就診的病人治病,他的兒子也受到他的影響,學習了中醫,常來診所幫忙,致送健康。
一直以來,顏景雲先生都在用人生中需要記住的十二件事來鞭策自己:記住時間的寶貴,記住恒心的毅力,記住工作的快樂,記住簡單的意義,記住品德的美麗,記住慈愛的偉大,記住言行的品德,記住責任的重要,記住節儉的智慧,記住知識的增進,記住創造的未來,記住忍耐的美德。治病救人,醫者仁心,顏景雲先生用尚德重義為醫者作出了詮釋。
中醫謀權,意誌堅
中醫,五千年的曆史,千錘百煉,守護著人們的健康,它是中華瑰寶,然而,在香港這片有著濃鬰西方特色的土地上,卻難以找到一片紮根下來的沃土,在香港這片土地上生存下來的中醫們,數十年來都在努力地為中醫正名,為中醫立足於香港而努力著。直到香港回歸,中醫終於有了一定的社會地位。中醫界同仁經過多年的努力爭取,也開始有了成效。
香港回歸之後,香港特區政府相關部門開始願意將部分的目光分給中醫界。1999年,香港特區政府開始立法,籌備成立中醫注冊認可機製以及相關的監管機製,將中醫藥納入常規架構下。“當時,在香港,有七千位表列中醫。”顏景雲先生說,“這七千表列中醫被分為三種,第一種是登記注冊行醫十五年以上的中醫,可以免考,第二種為經過專業學校學習並獲得相關證書的中醫可通過麵試成為注冊中醫師,第三種就是既無十五年登記行醫牌照又無專業證書的一批,則需通過筆試和麵試,方能成為注冊中醫師。”
這是為中醫界正名的一個方式,然而,注冊製度的苛刻讓許多中醫望而卻步,得知這個情況,立法會議員梁耀中先生等一批中醫師倡導成立了香港中醫師權益關注組,顏景雲先生為委員。他們與衛生署相關人員約在灣仔,進行了一次交流,中醫代表提出了他們的意見——先培訓後考試,此意見最終沒有獲得批凖。隨後,他們舉行了各類爭取合理權益行動,2003年,他們將之前的“香港中醫師權益關注組”正式命名為“香港中醫師權益總工會”。作為總工會創辦人之一的顏景雲先生繼續行走在為中醫師謀權的道路上,現為副理事長。
“有一天,中醫業界可以有如家人一般相親相愛,所有表列醫師無論是已知命的老中醫師,還是剛過而立之年的同業先進,都能夠打破分化,順利過渡注冊,共同見證沒有表列的一天。中醫業界能夠享有更進一步的公信力,擁有業界一人一票選出的代表,進入法定的監管機製,他們更盼望香港特區政府設立中醫藥促進發展局,建立公立中醫院,及恢複‘中華醫學師帶徒的傳承’真正做到專業自治。”這是顏景雲先生的心願,也是香港數千中醫的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