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德重義
精彩人生
作者:程晨
顏景雲先生 是一位崇尚醫德、重道義的中醫師,許多年前因為一次生病的經曆而迷上了中醫,繼而轉行進入中醫行業,行醫濟世。在簡單的生活中,他用慈愛履行著一位醫者的責任;他珍惜時間,“活到老,學到老”,在知識的不斷增進中,為治愈病人提供著一重重保障。十多年前,他和一批誌同道合的中醫師為了中醫的地位而四處奔走,十多年後的今天,他仍在不懈努力,其恒心,其毅力,由此可見。醫者,仁為心,醫者,德至上,從仁,從德,那是他一直堅守的原則。
【顏景雲先生,景生堂中醫診所注冊中醫師(全科),曾獲廣州中醫藥大學全科證書,兼任香港中醫師權益總工會副理事長、香港專業注冊中醫協會副監事長、香港中華中醫師公會副理事長、華夏書院中醫認可培訓機構講師、北京漢章針刀學研究院學術委員等公職。】
迷上中醫,因病起
在香港,西醫一直占據著醫學界主導地位,在市民的心中亦是主角,如果孩子要去學醫,大多數家長會送孩子去學習西醫,中醫極少被選擇。出生、成長在香港的顏景雲先生盡管其父是一位從內地來港的中醫,從小向他灌輸著中醫的思想和理念,而他卻也被西醫主導的思想影響著。
一次,顏景雲先生因中暑患有感冒,他首先選擇的是西醫,他找了許多西醫,然而這個看似並不嚴重的病卻不知為何總不見好。無奈之下,他硬著頭皮找到父親,其父將他領回了家,為他開了副方子,吃過之後,身體舒服了許多。“我頓時就有一種頓悟了的感覺。”顏景雲先生回憶起那時候的情景。因為這個小小的插曲,讓他對中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工作之餘,顏景雲先生常常利用晚上的時間學習中醫,一聽到有中醫的課程,便會去聽課,就這樣,原本已有其它工作的顏景雲先生轉入了中醫行業。在跟隨父親學習中醫之後,來到了內地繼續進修,於廣州中醫藥大學攻讀全科,所學內容既有中醫知識,亦有西醫知識。
學成回港之後,顏景雲先生創立了“景生堂中醫診所”,開始了治病救人的神聖之旅,主要以古針治療脊柱神經內科相關疾病,包括五官科、糖尿病、心肺、脾胃、肝膽、腎等神經相關疾病,精醫各類急慢性疼痛。2002年,他經由香港中醫藥管理委員會審核注冊,成為注冊中醫師(全科)。中醫至此,成為了顏景雲先生事業和人生的主線。
妙手回春,德高尚
醫者,德為先。作為醫師,在顏景雲先生腦海中存在著這樣一個意識——醫道通治道,即治療病人如同治理國家一樣,要平衡。“當人生病的時候,不要耽誤人家,要盡快將其治療好,平複其情緒、壓力等,不能為了錢,故意延緩治療速度。”顏景雲先生說。
顏景雲先生行醫多年,年少時在父親治病救人慈悲為懷的耳濡目染之下,一顆醫者的仁心暗生,並指導著他行醫濟世。行醫的過程是善行的過程,其中許多事情讓他至今仍舊記憶猶新。一路走來,顏景雲先生遇到過許多疑難雜症,他言:“人體有五臓六腑,五臓,包括心、肝、脾、肺、腎五個器官。六腑,包括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個器官,消化食物,吸收營養、排泄糟粕的功能,因此六腑要通。中醫講究的是整體觀,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中醫講究虛要補,實要排,有病理產物的時候要排除,此外,情緒的問題也是中醫的範疇。”中醫的博大精深引得中醫師們不斷探索,學不止步,也因此,為諸多患者帶來了健康的福音。
曾有一位患有中風病的老人,這位老人曾多次中風,引發了三叉神經痛。三叉神經痛有“天下第一痛”之稱,發病時,劇烈性疼痛讓人難以忍受,刷牙、說話、飲食甚至微風拂麵都會導致陣痛。這位老人不能擦臉、進食,甚至連口水都不能下咽,嚴重影響了正常的生活。這位老人在來到“景生堂”前,曾兩次前往其它醫院,因為病情嚴重,均被拒收。後經香港中醫師權益總工會一位委員介紹,找到了顏景雲先生,因為中風,這位老人已經無法行走,顏景雲先生回憶說:“來時,我見兩人攙扶著他,他麵色通紅,頭髪都豎了起來,有如怒髪衝冠一般。”他為這位老人測量了血壓,測量結果顯示上壓190多,下壓110多,已經進入三級高血壓(重度),顏景雲先生一看,心下一驚,這位老人有生命危險。這由多個因素引起的疾病,讓醫者治療起來難上加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