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兩型”社會視野下的縣域新型城鎮化研究(3 / 3)

要節約、保護水資源,建設節水型城鎮。改革完善水資源管理體製,對城鄉供水、水資源綜合利用、水環境治理和防洪排澇等實行統籌規劃、協調實施,促進水資源優化配置;完善水資源保護和水汙染防治協調機製,以湘江治理為契機,探索水資源為核心的流域產業布局、生態補償、水域管理新模式,促進全社會節約和合理用水,確保城鄉飲水安全。

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設節能型城鎮。大力開發和推廣節約、替代、循環利用和治理汙染的先進實用技術,發展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資源,實施節能減排,發展生態農業等循環經濟,促進工業、建築、交通和生活節能,提高能源資源的利用效率。

要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建設生態型城鎮。要重點加強水、大氣(包括PM2.5)、土壤等汙染防治,創新城鎮生態環境保護和汙染處理模式。在城鎮汙染治理設施建設上,要在貸款、稅費減免、土地使用等方麵製定優惠政策,將城鎮環境綜合整治與工業汙染防治、城郊結合部與農村麵源汙染治理結合起來,逐步實現城鄉環境保護、監督管理一體化,走綠色、低碳城鎮化之路。

四、體現協調性,新型城鎮化須統籌城鄉區域一體化發展,建立平等、和諧的城鄉關係

新型城鎮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鎮化,誠如馬克思指出,城鎮的發展“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觀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語言”[4]P496。新型城鎮化是一項民生工程,如何體現以人為本,保障農民權益,讓農民工真正融入城鎮化,至關重要。小城市、中心鎮是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節點和基礎。

從短期來看,推進城鎮化,要因地製宜,分步推進。首先要在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麵有新進展,如消除對農民進城就業的歧視,統籌解決城鎮流動人口在子女入學、公共衛生、住房租賃、社會保障等問題。同時要保護農民承包地、宅基地等合法權益,加快土地使用權有序高效流轉,增加農民收入。

從長遠來看,要促進城鄉居民共享城鎮化發展成果。長期以來,城鄉要素不平等交換導致城鄉區域發展不協調是阻礙擴大內需戰略實施的主要問題之一。國家“十二五”規劃建議要求“完善城鄉平等的要素交換關係”,其本質是要求城鄉土地等生產要素報酬均等。要真正實現城鄉要素平等交換:一方麵要進一步推進包括城鄉土地等要素市場化改革,逐步建立城鄉要素各自發揮優勢的市場競爭製度環境,盡可能取消要素流動和要素價格形成機製的行政或人為幹預;另一方麵,又要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尤其要在城鄉規劃、產業發展、市場監管、金融服務、基礎設施建設、環境保護以及社會保障、戶籍管理等公共服務上體現均等化、一體化,使農村社區的生產力結構、生產經營方式、收入水平和收入結構、生活方式、思想觀念、人口素質等方麵與城鎮現代文明逐漸接近,趨向同一,城鄉差別逐漸消除,最終走向城鄉融合與共同繁榮。○

參考文獻:

[1]張琦.城市經濟學[M].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2007.

[2]利瑪竇,金尼閣.利瑪竇中國劄記[M].何高濟,王遵伸,李申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責任編輯 馬永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