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兩型”社會視野下的縣域新型城鎮化研究(1 / 3)

“兩型”社會視野下的縣域新型城鎮化研究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

作者:何六生

[摘 要] 城鎮化作為一種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客觀趨勢和深刻變革,不僅是社會現代化最基本的戰略支撐,也是經濟發展最持久的內需潛力。科學發展能否落實到基層、轉化為群眾的行動,關鍵要看縣一級。將轉變縣域城鎮發展模式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結合,提升新型城鎮化質量,對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現實意義。

[關鍵詞] 新型 城鎮化 集約發展 一體化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中國要走新型城鎮化道路,推動工業化與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這為加速新型城鎮化進程,加快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指明了方向。

一、突出開放性,新型城鎮化須與新型工業化、農業現代化、信息化、市場化、國際化、民主化緊密結合

早在黨的十七大就提出加速推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當前,轉方式、調結構,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任重道遠,以開放思維和開放舉措推進新型城鎮化尤為緊迫。

1.新型城鎮化與新型工業化結合。城鎮化與工業化互為因果關係,要完善縣域國家級或省級開發區和工業集中區的基礎設施,發揮園區的聚集效應,促進產城融合,既要發展具有區域資源優勢的先進製造業、高新技術產業、生產性服務業和文化旅遊產業,也要合理引進能帶動非農就業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因地製宜推進縣域新型工業化,通過壯大城鎮經濟,增強對農村經濟的輻射、反哺效應。

2.新型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結合。新型城鎮化應把分散的小農經濟、自然經濟逐步變成產業化的農業經濟,而不僅僅是農村的非農化,這有賴於通過改革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以農業集約化、水利化、農機化和農業信息化支撐農業現代化。一是推進農業增長動力由主要依靠土地、農資消耗,向更加依賴科技和資本驅動轉變;二是推進農業生產方式由主要依賴自然生產、活勞動投入,向更加注重可控的設施生產和機械化轉變;三是推進農業經營主體由兼業化的小農戶,向專業化農業企業和職業農民轉變;四是推進農業經營方式由分散經營,向適度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轉變;五是推進農業產業功能由以農產品生產為主,向生產、生活、生態多功能並重轉變;六是推進農業產業鏈由單一生產,向生產、加工、流通、服務轉變。

3.新型城鎮化與信息化結合。信息化是城鎮化的催化劑,要在產業結構優化的基礎上,以知識、信息化技術為依托,大力發展智能交通、智慧金融、數字城管以及智能化的公共設施、衛生保健、應急指揮等,建設數字城鎮、智能化城市和智能化社區,提高公共服務的效率,最大限度填補政府“服務質量缺口”。

4.新型城鎮化與市場化結合。政府引導下的市場推動型的城鎮化,是最有效率的城鎮化方式。一要把發揮市場優勢與規避市場風險相結合,既要發揮市場機製作用優化配置城鎮各種生產要素,又要善用規劃、財稅等宏觀手段來彌補市場機製的不足。二要樹立互聯網思維,既要加快區域實體市場建設,又要加強電子商務平台建設,溝通城鎮市場與國內外市場之間的聯係,全麵解決城鎮化過程中生產供給與市場需求脫節的矛盾。

5.新型城鎮化與國際化結合。要善於從國際視野、標準、慣例來治理城鎮,要搶抓經濟全球化的機遇,根據WTO規則參與國際產業分工協作與競爭,統籌利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提升城鎮的對外開放水平,逐步形成城鎮農產品或工業品的競爭新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