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改革開放以來黨的群眾路線理論與實踐的發展(3 / 3)

《尚書》語雲:“民為邦本,本固邦寧。”2002年至2012年的十年裏,在曆屆政府推動中國經濟取得高速發展、政府財政收入有了大幅增加之後,黨和政府采取了一係列改善民生的強有力措施:在廣大農村地區,不但免除了千年來的農業稅,還向農民提供了各種各樣的補貼,在農村修建基礎設施、水利設施;在教育方麵,義務教育真正做到了不收費,而且向中西部地區的中小學生免費提供教材,對寄宿製學校還免費提供午餐;在醫療衛生方麵,建立了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基本上覆蓋了農村的全部人口,農民看病不再發愁了;在社會保障方麵,城市低保已基本覆蓋了所有人口,人們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民生建設的巨大成就,使人民群眾得到實實在在的實惠,讓廣大百姓實實在在地體會到了黨是在為民謀利。同時,所有這些成就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以人為本”“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成果”的執政理念。

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選舉產生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順利完成了新老交接。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集體號召全黨發揚黨的群眾路線優良傳統,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十八大以來的一年多時間裏,從改進作風密切幹群關係,到深化改革激發民生紅利,再到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無不凸顯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的“為民、務實、清廉”的情懷。

這條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群眾路線,是黨領導人民在殘酷的革命戰爭環境中逐步形成的,並在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偉大實踐中進一步完善、成熟。回顧90多年來的曆史,無論是在革命、建設還是改革開放時期,黨始終把為人民群眾得解放、謀幸福作為最高奮鬥目標,自覺地踐行群眾路線。它既是黨的根本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又是黨的根本領導作風和工作方法,更是黨區別於其他非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所在。這是黨能由小到大、由弱變強,領導人民建設社會主義、領導人民努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國夢的一個根本原因。當前,我國正處於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全黨必須始終如一地貫徹執行群眾路線,密切黨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係。唯有緊握這個法寶,黨才能克服一切困難,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1]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讀(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2]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江澤民文選(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

[6]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

[7]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

責任編輯 彭月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