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改革開放以來黨的群眾路線理論與實踐的發展(2 / 3)

蘇東劇變後,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總結國內外經驗教訓,號召全黨嚴格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切實加強同群眾的血肉聯係。1990年3月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加強同人民群眾聯係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強調,“人民群眾是我們黨的力量源泉和勝利之本。能否始終保持和發展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係,直接關係到黨和國家的盛衰興亡”。“黨在長期鬥爭中創造和發展起來的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是實現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的根本工作路線,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3]P928同時,《決定》還對群眾路線性質、內容及其貫徹該路線的原則和方法都作了更為詳盡的規定。這是在新的曆史條件下,黨對群眾路線理論探索和認識的重大成果,促進了群眾路線理論的係統化、規範化、具體化,標誌著群眾路線理論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隨著改革實踐的發展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逐步建立,黨對群眾路線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化。概括起來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麵:第一,人民群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各項事業獲得成功的根本力量。黨離不開人民,人民也離不開黨,這不是任何力量所能夠改變的。可以說,改革開放以來曆屆黨的領導集體的實踐活動的最基本特征,都是為了人民,依靠人民,堅持和運用群眾路線。無論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製度的確立和發展,還是政治體製、文化體製、社會體製以及其他各方麵體製改革的不斷深化,都是著眼於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充分體現了對人民群眾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的尊重。江澤民指出:“堅持和改善黨的領導,提高黨的執政水平和領導水平的一個重大問題是不斷鞏固和加強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係。有了這種聯係,我們的改革和建設就有了勝利之本,就有了吸取智慧和力量的最深厚源泉,就有了正確決策,減少和防止失誤的可靠保證。”“人民群眾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最終決定力量。”[4]P359這是新形勢下,黨對人民群眾的曆史新定位,是對群眾觀點的新發展。第二,人民群眾的擁護與支持是衡量黨的各項工作的唯一標準。中國共產黨的曆史證明:密切聯係群眾,堅持群眾觀點,走群眾路線,始終高度重視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係,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推進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取得舉世矚目成就的根本保障。隻有贏得人民群眾的支持才能保證黨的各項事業繁榮發展,才能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取得新的勝利。江澤民指出:“人民,隻有人民,才是我們工作價值的最高裁決者。”“我們想事情,做工作,想得對不對,做得好不好,要有一個根本的衡量尺度,這就是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讚成不讚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5]P116把人民群眾的擁護與支持作為新形勢下衡量黨的各項工作的標準,是在新形勢下黨對群眾路線的進一步豐富和發展。

為政之道在於安民,安民之道在於察其疾苦。在上世紀90年代國企改革攻堅戰中,黨中央對下崗職工群眾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給予了高度關注。江澤民多次強調,國有企業的廣大職工,幾十年來為國家經濟建設、改革開放和國有企業的發展壯大作出了重大貢獻,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時刻關心他們,切實解決他們的利益。1998年5月,黨中央和國務院召開下崗職工生活保障和再就業工作會議,製定企業富餘人員下崗分流和實施再就業工程的措施。各地按照中央的部署,設置了三條保障線:一是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費;二是3年後未就業者轉為享受失業保險;三是失業保險滿2年仍未就業者,可按規定享受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與此同時,各級政府通過加強多種形式職業培訓,拓寬就業渠道,建立起再就業服務中心。1998年到2000年,全國累計有2100萬國有企業下崗職工進入再就業服務中心,其中1300萬人實現了再就業,初步緩解了下崗職工的就業困難和生活困難,切實維護了廣大職工群眾的利益。

除此之外,這一時期的其他社會民生工作,如農民減負、高校擴招等,都取得了很大進展。所有這一切,充分體現了黨一切為了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群眾觀點。

三、群眾路線理論在實踐中不斷創新與完善

進入新世紀後,整個國際國內社會政治環境發生了更為深刻的變化。國際上,信息網絡技術高速發展並日益普及,前蘇聯地區顏色革命及阿拉伯之春,對世界政治格局產生了深遠影響。國內,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經濟保持高速發展並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各種矛盾和問題日益凸顯,人民的利益訴求多元化發展等等。麵對這樣一個複雜多變的社會政治格局,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集體結合形勢的發展變化,創造性地運用和發展黨的群眾路線,使黨的群眾路線理論更加完備。

概括起來講,它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麵:一是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地位來自於人民,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係具有特殊的重要性。胡錦濤指出:“我們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地位從根本上說都來自於人民。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是黨執政最牢固的政治基礎和最深厚的力量源泉。”“我們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係,是我們黨無往不勝的法寶,也是我們黨始終保持先進性的法寶。”[6]P593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是黨執政最牢固的政治基礎和最深厚的力量源泉。離開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地位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能否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係,是對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地位最根本的考驗。唯有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係,才能使黨無往不勝,始終保持先進性。二是群眾利益無小事,要把維護好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黨的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胡錦濤指出:“群眾利益無小事。”“堅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我們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是我們做好各項工作的保證,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6]P37190多年來,我們黨都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根本宗旨,不論在戰爭年代還是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時期,黨都注意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與人民群眾建立密切聯係,一刻也不脫離群眾。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是黨的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三是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胡錦濤指出:“高度重視群眾工作,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是由我們黨的性質決定的,也是由我們黨的根本宗旨決定的。”“黨和人民事業能不能順利發展,關鍵在我們黨能不能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係,能不能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7]P646人民是曆史的創造者、社會變革的推動者,是我們國家的主人。人民的衷心擁護和支持,人民主人翁精神的充分發揮,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然取得勝利的不竭動力。隻有充分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才能實現社會主義的偉大複興。這些重要論述,抓住了群眾路線的實質和要害,為做好黨的群眾工作提供了理論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