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改革開放以來黨的群眾路線理論與實踐的發展(1 / 3)

改革開放以來黨的群眾路線理論與實踐的發展

黨的建設

作者:王玉瑾

[摘 要] 黨的群眾路線是黨領導人民在革命戰爭環境中逐步提出形成,並在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偉大實踐中逐步發展成熟的。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繼續發揚群眾路線優良傳統,加深對黨的群眾路線的認識與思考,不斷豐富和充實黨的群眾路線理論的思想內涵,使黨的群眾路線理論在實踐中得到進一步完善和發展。這條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群眾路線密切了黨與群眾的聯係,發揮了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群眾基礎。

[關鍵詞] 群眾路線 理論發展 實踐創新

作為一個信奉曆史唯物主義的馬克思主義政黨,中國共產黨深刻地認識到,隻有把廣大人民群眾發動起來,凝聚他們的力量,才能完成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偉大使命。在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指引下,中國共產黨發動、團結、領導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革命鬥爭。黨的群眾路線就是在這樣一個過程中生根發芽,最終結出勝利果實。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誌,中國進入全麵建設社會主義的新時期。一方麵,我們黨恢複和發揚黨的群眾路線優良傳統,豐富和發展黨的群眾路線理論;另一方麵,黨在改革開放偉大實踐中,深入貫徹群眾路線,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和主體地位,密切了黨與群眾的聯係。中國共產黨群眾路線的發展與創新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群眾基礎。

一、群眾路線優良傳統的恢複與發展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已經開始探索執政條件下群眾路線的理論與工作方法,取得了初步成果,豐富了黨的群眾路線理論與實踐。但是,由於“左”的錯誤思想的長期影響,黨的一些方針、政策、指示、辦法不是來自群眾的創造和立足於群眾的自覺,而是在脫離群眾、脫離實際的情況下製定的,並且往往采取所謂“群眾運動”的方式,一定程度上破壞了長期以來形成的群眾路線的傳統,給黨和人民的事業造成了重大損失。進入新時期後,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高度重視黨的群眾路線,從曆史經驗的總結和新的實踐發展需要進行了精辟論述,極大地推動了群眾路線的恢複與發展。首先,對群眾路線的基本內容進行科學的概括。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首次把群眾路線確定為毛澤東思想的活的靈魂之一,對群眾路線的表述作了規範,即:“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1]P340這裏把群眾路線概括為兩個方麵,為黨的群眾路線理論作出了新的貢獻。其次,闡明了對待人民群眾要有正確的態度。十一屆三中全會指出:“必須堅決反對對人民生活中的迫切問題漠不關心的官僚主義態度。”[1]P9必須關心人民疾苦,向人民群眾學習,當群眾的同誌和朋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反對以權謀私的歪風。最後,警告脫離群眾將會使黨喪失力量之源。鄧小平指出:“群眾是我們力量的源泉,群眾路線和群眾觀點是我們的傳家寶。”“如果哪個黨組織嚴重脫離群眾而不能堅決改正,那黨就喪失了力量的源泉,就一定要失敗,就會被人民拋棄。”[2]P368在這裏,鄧小平提醒黨員及黨的領導幹部,要時刻牢記群眾是黨的力量之源,唯有堅持群眾路線,才能獲得人民群眾的支持與擁護。以鄧小平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一方麵恢複群眾路線優良傳統,發展群眾路線理論;另一方麵積極實踐群眾路線,尊重群眾的實踐和創造,推動改革事業的發展。

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就是黨尊重群眾實踐和創造的最好例證。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當時隻有20戶人家100多人,是全縣有名的窮困村,“吃糧靠返銷,用錢靠救濟,生產靠貸款”,每年秋後,家家戶戶都要外出討飯。全村沒有一間磚瓦房,許多農戶的茅草屋破爛不堪,家徒四壁,有的窮得全家隻剩一床棉被。1978年秋,鳳陽遭遇特大旱災,糧食欠收,不少農戶又開始準備出門討飯。11月底的一個夜晚,村幹部召集全村人開會討論生產問題。最後,他們作出了一個大膽決定:包產到戶!昏黃的燈光下,18位農民神情嚴峻地立下“生死狀”,在一張秘密契約上一一按上了鮮紅的手印。會議一結束,他們連夜將牲畜、農具和耕地按人頭包到了戶,拉開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序幕,由此載入史冊。小崗實行“大包幹”,一年就大變樣。1979年秋收,小崗村的糧食總產量由1978年的1.8萬公斤猛增到6.6萬公斤,人均收入由上年的22元躍升為400元,震驚了周邊地區。這一變化不僅結束了小崗村20多年吃“救濟糧”的曆史,而且當年上繳國家糧食3200多公斤。

對於小崗村的這一做法,黨和國家領導人作出了高度的評價和肯定,並吸納了該製度,使之成為改革開放的一個“開場哨”,此後農村改革萬象更新。這是一場高水平的“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具體實踐。它是黨的群眾路線在實踐中運用的結果,充分體現了群眾路線的偉大力量。

二、群眾路線理論的充實與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