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建

生卒年、籍貫皆不詳。開元十五年(727),與王昌齡同榜進士。曾任盱眙尉,仕途頗不如意,後招王昌齡、張僨同隱於鄂渚(今湖北武昌附近)。其詩長於五言,多寫山林、寺觀,意趣清幽。時人對他評價很高。殷璠《河嶽英靈集》推常建為首,並推崇道:“其旨遠,其興僻。佳句輒來,唯論意表。”

宿王昌齡隱居

清溪深不測,隱處惟孤雲。鬆際露微月,清光猶為君。茅亭宿花影①,藥院滋苔紋②。餘亦謝時去③,西山鸞鶴群④。

【注釋】①宿:比喻夜靜花影如眠。②藥院:種芍藥的庭院。 滋,繁衍。③謝時:辭去世俗的牽累。④鸞鶴群:與鸞、鶴為伍。

【譯詩】清溪之水深不可測,隱居之處隻有孤雲。鬆林中間明月微露,灑下清輝似為郎君。茅亭花影睡意正濃,芍藥園圃滋生苔紋。我也想要謝絕世俗,來與西山鸞鶴合群。

【賞析】詩人與王昌齡是開元十五年(727)同科進士及第的摯友,在宦海中詩人隻做過縣尉,不久便辭官歸隱西山,王昌齡卻出仕入相。這首詩作於辭官歸隱途中繞道王昌齡入仕前的居所。詩人觸景生情,以物喻人,以孤雲、茅亭形容其清貧;以清光、鬆象征主人品格高潔;以花影、藥院說明主人栽花種藥,隱居而不覺得孤獨;並以滋苔紋點出主人離家多時。詩人在讚美王昌齡居所幽靜,水清月明,青鬆掩映的同時,含蓄微妙地暗示、勸勉王昌齡歸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