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毋潛
(692?-?),字孝通,一作季通,綦毋為複姓。虔州(今江西贛縣)人。開元十四年(726)進士,授宜壽縣尉,曆官集賢院待製、右拾遺、校書郎、著作郎。後以位卑,掛冠隱居,與張九齡、儲光羲、王維、李頎、盧象、韋應物等交遊唱和。其詩工寫幽寂乏景,多有方外之情,為盛唐田園山水詩代表人物之一。
春泛若耶溪①
幽意無斷絕②,此去隨所偶③。晚風吹行舟,花路入溪口。際夜轉西壑④,隔山望南鬥⑤。潭煙飛溶溶⑥,林月低向後。生事且彌漫,願為持竿叟⑦。
【注釋】①泛:漂浮,泛舟。若耶溪:《水經注》記載:“若耶溪水,上承嶕峴麻溪,溪之下孤潭周數畝,麻潭下注若耶溪。水至清,照眾山倒影,窺之如畫。”《寰宇記》記載:“若耶溪在會稽縣東二十八裏。” ②幽意:尋幽的心意。③偶:通“遇”。④際夜:至夜。壑:溝穀。⑤南鬥:星名,即鬥宿。夏夜位於南方上空。⑥溶溶:水氣濃密。⑦持竿叟:持竿垂釣的老翁。
【譯詩】 歸隱之心長期以來不曾中斷,此次泛舟隨遇而安任其自然。 陣陣晚風吹著小舟輕輕蕩漾,一路春花撒到了溪口的兩邊。 傍晚時分船兒轉出西山幽穀,隔山望見了南鬥明亮的閃光。 水潭煙霧升騰一片白白茫茫,岸樹明月往後與船行走逆向。 人間世情多麼繁複多麼茫然,願作漁翁持竿垂釣在此溪旁!
【賞析】這首詩記錄了詩人在一個春風和煦的傍晚,乘小船隨風漂入溪口,然後信馬由韁地隨船漂浮轉悠,極其自然地描繪了一幅生動形象的春江花月夜泛舟圖。所過之處,花路、溝穀、潭煙、林月等景色,都給詩人一種幽美的情趣感受。詩人以自然景象譬喻人生,“生事且彌漫,願為持竿叟。”詩人雖曾為仕,但卻一心向往清幽、遠離紛爭的隱居生活。此詩作於歸隱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