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回眸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2 / 2)

轉流入書畫泰鬥董其昌手中。

至清順治年間,此畫真跡傳到了收藏家吳洪裕手中,吳珍愛至極,甚至晚上睡覺都要抱著畫入眠。臨死前,吳洪裕決定要將《富春山居圖》燒掉為自己殉葬。就在《富春山居圖》即將付之一炬的危急時刻,隻見從圍觀的家人中猛地竄出一個人,抓住火中的畫用力一甩,從火炬之中把畫搶救了出來。此人是吳洪裕的侄子,因不忍見傳世珍寶付之一炬才奮力相救。同時,為了掩人耳目,吳洪裕的侄子又往火中投了另外一幅畫, 用偷梁換柱的辦法,救出了《富春山居圖》。但是,畫雖然被救下來了,大火卻把畫作燒成了兩段, 前段畫幅雖小,但比較完整,縱 31.8 厘米,橫 51.4 厘米,被後人裝裱後命名為“剩山圖”;保留了原畫主體內容的另外一段,縱 33 厘米,橫 636.9 厘米,雖然畫幅較長,但損壞嚴重,在裝裱時為掩蓋火燒痕跡,特意將原本位於畫尾的董其昌題跋切割下來放在了畫首,因為這幅畫當年曾被無用禪師擁有,又被後人稱為“無用師卷”。從此,《富春山居圖》這幅稀世珍寶一分為二,被分割成《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和《富春山居圖·剩山圖》長短兩部分。

乾隆十年(1745年),《富春山居圖》摹本首先進入清宮,畫卷上因題有:“子明隱君,將歸錢塘,需畫山居景,圖此為別。大癡道人公望,至元戊寅秋。”故被後人命名為《子明卷》。乾隆皇帝見到後愛不釋手,把它珍藏在身邊,不時取出來欣賞,並且在6米長卷的留白處賦詩題詞,加蓋玉璽。出人意料的是,翌年(1746年),《富春山居圖》真跡也進入清宮,即當年的《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由於此前乾隆帝已在《子明卷》上多有題記,作為一國之君,不好否定自己原來的鑒識,便將錯就錯,把《子明卷》視為真跡,反將《無用師卷》作為贗品。從此一真一假兩幅畫在清宮裏靜靜地躺了200多年。

解放前,一批重要文物被國民黨運往台灣,文物在上海停放期間,著名的書畫鑒定大家徐邦達先生在庫房裏看到了這兩幅真假《富春山居圖》,經過仔細考證,他發現乾隆禦筆題說是假的那張,實際是真的,而乾隆題了很多字說是真的那張卻是假的。至此,兩幅畫的真偽才得以大白天下。而今,這真偽兩卷無用師卷都存放在台北故宮博物院。另一幅剩山圖,後輾轉為吳湖帆先生所得,經過多方磋商,吳湖帆同意將此畫讓予國家,現存在浙江省博物館,一件曠世名畫的兩部分就此隔海相望。

《富春山居圖》兩岸山水合璧

“元朝有一位畫家叫黃公望,他畫了一幅著名的《富春山居圖》,79歲完成,完成之後不久就去世了。幾百年來,這幅畫輾轉流失,但現在我知道,一半放在杭州博物館,一半放在台北故宮博物院,我希望兩幅畫什麼時候能合成一幅畫。畫是如此,人何以堪。” 這是2010年溫家寶總理在“兩會”新聞記者見麵會上回答台灣記者提問時講的一段話。

一年後,2011年的6月1日,經過多方長期策劃與悉心籌措,在台北故宮博物院的210、212陳列室裏,兩幅山水畫並排擺放在14.5米長的大通櫃中。這幅備受全球華人矚目的古代傳世名卷《富春山居圖》終於在台北故宮博物院實現了合璧展覽,至此,情牽兩岸的曠世經典名作《富春山居圖》經過600多年的傳奇旅程,在斷為兩半300多年之後,重新雙卷合璧,山水夢圓。到場的記者和參觀的遊人紛紛駐足,努力記下這個連乾隆皇帝都想而不得見的場麵。黃公望及其《富春山居圖》又一次成為了中國書畫史上的傳奇。

再次品味、鑒賞合二為一的《富春山居圖》,黃公望為什麼要畫這張畫,隻是因為他去了富春江嗎?其實,黃公望畫的不隻是風景,而是千年裏漫長的曆史:在一千年的曆史裏,漫長的富春江水流過的淺灘、激流、高峰……《富春山居圖》不僅僅是一幅畫,它是黃公望自己生命態度的哲學,在他晚年,朝代的興亡、更替,都不是最重要的事,那“遠山長、雲山亂、曉山青”,是比君臣一夢、今古虛名更為重要的東西。

【責任編輯】林 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