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身邊的熒光增白劑
健康話題
作者:孫曉宇,張娟,龔龑
近日,兩則消息頗為引人關注,一是有報道說,今夏有些顏色極為亮麗的服裝中含有熒光增白劑。這會對人體健康構成潛在危害。二是國際食品包裝協會在紙製品三項國家標準正式實施一周年之季公布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部分紙質餐具仍存有安全隱患:多家知名方便麵品牌外包裝仍然含有熒光增白劑。其實,早在幾年前,就有報道稱,有關機構抽檢的方便麵桶、奶茶杯等樣品中近6成含熒光性物質。
事實果真如此嗎?熒光增白劑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物質?它對人體健康是否會構成危害?我們身邊究竟有哪些物品中含有熒光增白劑?如果熒光增白劑對健康有害,我們又該如何預防呢?
“增白神器”
1852年,英國物理學家首次闡述了熒光現象。1940年,德國研發出具有實用價值的熒光增白劑,並開始了其商業化曆程。在我國,熒光增白劑最初隻用於紡織印染行業。20世紀60年代後期,熒光增白劑開始在合成洗滌劑行業使用;到了20世紀70年代,熒光增白劑才被用於造紙行業。
作為一種色彩調理劑,熒光增白劑具有亮白增豔的作用。其作用原理是吸收不可見的紫外光,轉換為波長較長的藍色或紫色的可見光,藍顏色的光釋放出來後和物品的黃色混合,人們看到的就變成了白色,於是物品在人們眼中看起來更白、更亮、更鮮豔。
自20世紀40年代開始工業化生產,熒光增白劑的使用曆史迄今已逾60年,從早期水溶性品種到目前適合天然纖維的高檔非水溶性品種,共有數百種之多。應用範圍也是多種多樣,例如紡織品、洗滌劑、食品、包裝塑料、紙張等。
在紡織服裝行業,纖維自身的白度往往達不到人們的要求;尤其是天然纖維,由於生長環境與生長周期的差異,纖維的白度差別很大,特別是白色纖維,會輕微吸收可見光中的藍光,從而造成藍色不足,使白色的纖維看起來稍帶黃色,給人以陳舊之感。為此,人們采取了不同措施來增白、增豔。
在熒光增白劑出現以前,人們通常采用兩種增白方法:一是加藍增白法,這種方法可以起到增白作用,但效果有限,而且由於總的反射光量減少,物品色澤會變暗。二是化學漂白法,主要是通過氧化還原反應使物品褪色,但這種方法對纖維素會造成一定破壞,而且漂白後的織物常帶黃色,反而影響增白效果。
在紡織服裝行業,添加熒光增白劑已成為提高紡織品和服裝附加值的手段之一,熒光增白劑可在紡織品整理過程中加入也可在洗滌劑中加入,從而達到使衣服顏色更亮麗的目的。
在造紙行業,熒光增白劑既可以直接添加到紙漿中也可以添加到膠液和塗料中再刷到紙麵,從而生產出高白度的紙張。尤其是工業用紙、辦公用紙,例如人們平時辦公用的A4
紙、複印紙,基本都含有此類物質。那些看起來越白越亮的紙張,其中的熒光增白劑含量可能越多。目前,我國每年需用熒光增白劑的紙品的總量占總紙品生產量的30%~35%。
在熒光增白劑紙品中,最為人所關注的是學生課本了,今年年初,北京媒體報道稱:檢測發現北京市麵上的6種作業本中,有5種含有熒光增白劑。
在食品行業,熒光增白劑主要用在餐飲具洗滌劑中,然而有不法商販將其使用在食品外包裝材料、一次性餐飲具中,甚至采用熒光增白劑對食品進行保鮮,使食品表麵看起來更為鮮亮有光澤。
常用的熒光增白劑按溶解性可分為水溶性和非水溶性兩大類;按化學結構可分為三嗪基氨基二苯乙烯、三氯唑二苯乙烯、碳環類、唑型含氮雜環、鄰癢萘酮(香豆素)和萘酰亞胺等。目前我國允許在服裝洗滌劑中添加的熒光增白劑有兩種類型:二苯乙烯基聯苯類和雙三嗪氨基二苯乙烯類。不同行業使用的熒光增白劑種類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