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那些接受冥想訓練的人的腦電波調節更加迅速,也就是從一般的精神狀態轉變到聚精會神狀態,其腦電波變化明顯更快。這說明,他們調節自己腦功能的能力增強了。這也解釋了冥想為什麼可以改掉我們愛走神的毛病。
2012年,心理學家用另外一種觀察方法——功能核磁共振成像,來研究冥想對人腦的影響。研究者同樣招募了誌願者進行8周的冥想訓練。在這8周訓練的前3個星期和後3個星期,他們觀察了誌願者的腦部血氧變化情況,以此來確定冥想訓練對冥想者的腦功能的影響。結果不出所料,通過冥想訓練後,在麵對不同情緒的表情圖片時,誌願者們的右杏仁核不像之前反應那麼強烈了(杏仁核是人腦中涉及情緒管理的腦結構)。這個結果支持了冥想促進情緒穩定的假設。
同樣在2012年,心理學家還研究了冥想者的另外一個腦結構指標——腦回。以往在腦結構方麵,科學家都集中於研究冥想者在灰質大小和皮層厚度上的不同。但是還有另外一個腦結構特征,是之前沒有將其和冥想聯係起來的,這個特征就是人類大腦表層的那些褶皺。相信大家對大腦的印象是如此的:表麵布滿了溝壑,仿佛被風和水侵蝕的黃土高坡。實際研究表明,大腦的表麵積越大,人就越聰明,而腦的褶皺越多,它的表麵積就越大。就好像兩張地毯,一張平鋪,一張堆疊著,雖然兩者在平麵上占的麵積是一樣的,但實際上堆疊著的那一張如果展開來,必然是比平鋪那張麵積要大。因此,腦表麵的褶皺也是腦科學家們關心的一個有趣的部位。科學家齊勒斯在1988年提出了一種測量我們大腦褶皺程度的方法,並把它稱為“腦回指數”。
2012年,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學院的呂德斯教授,采用了“腦回指數”來衡量冥想者和普通人的不同。他找了50個長期做冥想的人和50個沒有做過冥想的人進行對比。結果是把冥想當成“家常便飯”的人的腦皮層褶皺比其他人要多,其大腦表麵積更大。而且,腦回指數和冥想的年限之間呈正相關關係。也就是說,冥想越多的人,其腦回指數就越大,腦結構發生了更大的變化。
通過近幾年的研究,心理學家逐漸摸清了冥想與人腦之間的關係。無論從腦灰質、腦電波、腦回,還是腦血氧狀況方麵,冥想都起著積極的作用。研究表明,無論年輕還是年長,你都可以隨時用冥想來嗬護大腦的健康。冥想可以改善人腦功能,讓人變得更加平靜、敏銳。但凡事都有兩麵性,冥想會不會使大腦在其他方麵付出交換的代價呢?這也許是科學家另外一個方向的課題線索了。
【責任編輯】張小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