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食品的第三方認證
無論在歐盟還是美國,抑或是中國,有機食品並非由政府機構來認證,而是由政府委托獨立的第三方來認證,政府的責任隻是製定標準和進行監管。
這些獨立認證機構必須按照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製定的標準來認證,如灌溉用水的酸堿度、含鹽量、重金屬、氟化物、氰化物、砷、苯、乙醛等不能超標;土壤中的重金屬、化肥殘留不能超標;有機農田與周圍農田要有隔離帶,以防周圍農田施用的化肥隨地表徑流流過來,打農藥隨風飄過來;隔離帶寬度因作物不同而不同,窄者10米,寬者幾十米,最好是山河湖泊樹林隔離;種植過程中不能使用化肥、農藥,不能用轉基因品種,還要有二至三年的轉換期,以便土壤把化肥吸收盡,才可視為有機農田。
有機食品的政府出標準和監管認證機構,而認證機構獨立進行認證的方式既能避免政府管不過來的缺點,又能有效、準確和快捷地認證,這已成為國際上的通用模式。
對有機食品的爭論
有機食品自出現以來就一直有爭論,主要
表現在,有機食品是否更有營養,是否更安全,有機食品是否能保障供給全球人口食糧,以及有機食品的監控是否能到位。
關於有機食品是否更具營養,2009年,英國食品標準局(FSA)委托倫敦衛生與熱帶醫藥學院(LSHTM)對這個問題的研究進行係統整理。研究人員把這些研究中檢測過的幾百種營養成分分為11類,對所有的結果進行統計分析,最終得出的結論是:“有機產品和常規產品在營養方麵沒有差異。” 此外,美國農業部一直公開申明,不對有機產品是否更有營養和更安全發表評論,也不允許宣傳有機產品對常規產品的優勢。
關於有機食品是否更安全,也有一些研究人員提出了不同看法,認為有些有機食品也存在毒性。例如,植物自身會分泌一些天然毒素來抵禦病菌的感染和害蟲、鳥的食用。由於不使用化學殺蟲劑,農作物不得不分泌更多的毒素來保護自身,因此有機農作物產品中的天然毒素也是很強的。此外,有機農作物不施用化肥而是施用有機肥,包括家禽、家畜和人的糞便。這些糞便中不可避免地帶有各種微生物,如細菌、病毒和寄生蟲蟲卵,它們也會汙染農產品,如果烹製有機食品不當,則有可能讓人中毒或染病。
在監管方麵,由於一些國家的有機食品監管並不嚴格,當某種或某些食品獲得了有機認證後,就有可能濫貼標簽造假。因為,有機食品生產過程複雜、周期長、動用人工多、產量低,同時消費者大都不認識真正的有機食品,於是,利用普通食品冒充有機食品便成為眾多商家普遍采用的做法。對普通食品進行加工包裝變成有機食品,其成本遠遠低於從源頭開始的有機食品生產。
最後是,有人認為有機農業生產的有機食品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全球人口的食物需求。一些研究發現,有機肥無法供應產量較大的農作物生長,如果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完全放棄化學肥料,則農產品的產量無法養活全球現有的70億人口。例如,丹麥環境保護署的一個研究報告指出,有機馬鈴薯、蜂蜜和草籽的產量僅僅是現代農業方式生產的產量的一半。
但是,上述對有機農業和有機食品的否認也隻是爭議性的,並沒有定論,而且現代農業的缺陷也是顯而易見的。
例如,美國每年為生產足夠的穀物需要施用1000萬噸化學肥料,這些投放到農田的肥料正在汙染已飽受石油汙染的墨西哥灣,並造成土地的酸化和板結。以現代農業和畜牧業方式養殖的家畜被注射了大量抗生素和生長激素,這些物質往往會殘留在動物肉以及奶品當中並進入消費者的體內。
目前美國女孩的青春期發育的平均年齡已提前到7歲,而在20世紀90年代美國女孩的青春期平均發育年齡為14歲,食物中的生長激素是造成人們早熟的原因之一。
顯而易見,有機農業生產的有機食品與現代農業生產的普通食品各有千秋,而且能滿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因此它們將會長期並存。
【責任編輯】張田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