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四氣質的前世今生(2 / 2)

在現代心理學研究中,四氣質說實際上成了一種古老的性格四分類理論。它代表了一種研究人格的思路,為研究者提供了一些不同的人格類型標準,通過這些人格類型,就可以將人群劃分為不同的類別。

在現實生活中,並不是每個人的氣質都能歸入某一氣質類型。除少數人具有某種氣質類型的典型特征之外,大多數人都是中間型或混合型,而且氣質類型也會發生變化。氣質本身沒有好壞之分,更不能決定一個人的社會價值。但氣質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人的工作和活動方式,某些氣質特征可以為一個人從事特定職業提供有利條件。

四氣質說的科學性

希波克拉底是在巫醫盛行的時代提出了他的學說,這在當時是巨大的進步。我們也發現,今天大家隻是在四氣質說的指導下測試性格,而不是在它的指導下讓醫生們給我們放血或者催瀉。這至少說明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即雖然這種學說有根可尋,但在其發展過程中沒有革命性的變革,其應用領域的重心卻已經發生了轉變,顯然,這裏指的是從醫學應用到心理學應用的轉變。隨著近代醫學產生和發展,更加精確的生物和化學方法在治療方麵取得了更顯著的效果,進而取得了人們更多的信任,於是四體液說在醫學上的權威被打破。

但四氣質說是如何找到一種方式在心理學領域生根發芽的呢?在筆者看來,四氣質說之所以會在心理學領域取得成功,原因正在於它的“非科學”性質及其古老的吸引力。當然,非科學性是相對於今天的科學來說的,雖然希波克拉底經過實際的觀察得出的四體液說,在古希臘時代是最先進的醫學理論,但它還是會被現代的實驗科學輕易駁倒,如今的主流醫學實際上是實驗科學的應用。

而心理學則不同,雖然現代心理學也引進了實驗的方法,但目前為止,它在本質上還是社會學性質的,需要大量地認識並理解人類社會中一係列不能被量化的東西,比如:親密、可愛、恐懼等情緒感受。在社會學中被廣泛使用的一種方法便是分類法,心理學也需要將人這個群體進行分類研究,所以它需要一個分類的條件。四氣質說這個來自古代的“科學理論”和社會學有一處共同點便是其經驗性,而經驗是以時間來計量的,古老的學說也就更顯示出別樣的“魅力”。可以推測,四氣質說正是這樣進入了心理學家的視線:它來頭不小,有曆史感,而且也可以代表不同的人類性格。在這裏,四氣質說更多的是被當作一種分類學工具來使用,而且這種分類並不在於其內容,甚至不在於分類的條件,而在其名目。它科學與否取決於這種分類方法是否適合心理學家做研究,而不在於人類是否隻是由這幾類性格的人組成的。所以,我們做完氣質測試後經常會發現有兩種或者兩種以上的氣質得到了差不多的分數,這並不意味我們的性格很怪異,而是因為分類中無法剔除的主觀因素。

總的來說,四氣質說的提出在當時是醫學的巨大進步,由於其科學性的不足,後來被近代科學所取代也是必然的,但其“整體性”的思維方式也同時消失在曆史進程中是令人遺憾的。在心理學方麵,四氣質說並不具有唯一確定性,即這隻是一種分類的方法,我們可以認為把那些特質用四種氣質來稱呼是對古希臘學者的一種敬意,但這些氣質與人真正的本質無關,而且很可能簡化了人們複雜的性格因素。

【責任編輯】張小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