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氣質的前世今生
科技視野
作者:王冬梅
膽汁質、多血質、黏液質、抑鬱質,如果你做過性格測試,填過一些心理問答表格,那麼你肯定對這“四氣質”不陌生。心理測試中一般的解釋為:膽汁質的人感情強烈而主動;多血質的人反應快且較溫和;黏液質的人有較強的克製能力,情緒不外露;抑鬱質的人則較敏感,具有內傾性。四氣質說是從四體液說發展而來,後者最早是由2000多年前的古希臘醫學家希波克拉底提出的。在大眾科學意識日益增強的今天,這種帶有古老神秘氣息的氣質說法,難免會引起疑問:四氣質說科學嗎?怎麼會被用到現在的性格測試中呢?
希波克拉底與四體液說
根據古時傳記作家的描述,被尊為“醫學之父”的希波克拉底,約於公元前406年生於古希臘科斯島的一個醫學世家。希波克拉底從他的父親及祖父那裏習得醫術,並且拜當時的著名學者德謨克利特和高爾加斯為師,學習醫學之外的其他學科。父母去世後,他曾在希臘、小亞細亞、黑海沿岸、北非等地遊曆、行醫,廣泛接觸了各地的民間醫學,還結識了許多著名的哲學家,為他日後提出四體液說打下了基礎。
希波克拉底一直努力探究人的機體特征和各種疾病的成因,經過長期的研究,他提出了四體液說。這個理論主要是從恩培多克勒的四元素理論中衍生出來的。希波克拉底認為,如同宇宙的其他部分,人類也是由土、氣、火、水四種元素組成。四種元素分別和人體中的四種液體相對應,這四種液體是黑膽汁、黃膽汁、血液和黏液。這些混合物的特殊變化,決定了人的性格以及健康與疾病的狀態。
希波克拉底認為,不同的人身上四種體液的比重也是不一樣,以哪種體液最多為標準,人的氣質也可以分為四種:黃膽汁多的人屬於膽汁質,興奮、易被激怒;血液多的人屬於多血質,快樂而好動;粘液多的人屬於黏液質,感情缺乏、行動慢;黑膽汁多的人屬於抑鬱質,多愁善感,這便是如今四氣質說的由來。
四體液說在醫學中的應用
按照希波克拉底的理論,當四種液體恰當地處於平衡狀態時,人就很健康;而當平衡發生偏差時,人則呈現病態。當時,巫醫與靈媒仍是解釋和醫治疾病的主角,與他們相比,希波克拉底的理論可以對許多疾病的病因做出更加科學的解釋。根據四體液理論,人體排斥疾病的過程實際上是正常生理功能的一種誇大表現形式,即體液試圖恢複平衡的過程。
在治療方麵,四體液理論認為,采取有計劃的治療幫助有自然痊愈傾向的病人是合理的,如通過放血、催瀉、調節飲食等方法除去發病體液,並阻止額外壞體液的形成。一直到17世紀,體液病理學仍是占統治地位的醫學理論,其影響甚至一直持續到19世紀。
四體液說的遺產——四氣質
17世紀,英國著名的生理學家威廉·哈維發現了血液循環的規律,奠定了近代生理科學發展的基礎。哈維的學說出現後,四體液說在醫學上的權威被逐漸打破,而由四體液說演化出的四氣質概念,卻被後世的心理學家廣泛運用。按照體型、血型、激素、神經活動特點等不同的標準,人的氣質被分為不同的類型,但大都脫離不了四氣質對性格的描述範圍。
比如,巴甫洛夫在20世紀初曾提出神經係統的概念,用科學概念和方法將人和動物的高級神經活動類型分為四類,即興奮型、活潑型、安靜型和抑製型。他認為這四類神經活動類型分別相當於膽汁質、多血質、黏液質和抑鬱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