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軍攻克全州城後,洪秀全、楊秀清下令嚴懲守城清軍。曾血書“計盡力竭,惟有一死,以上報君恩”的曹燮培躲在城東義倉底下,被太平軍搜出當場格殺,“署全州營參將楊映河、都司武昌顯”等30餘名文武官紳“無人不斷頭”,其餘1000多名兵勇及駐守人員均被殺死,豪紳住宅及當鋪亦被火焚。當時對於太平軍曾在全州屠城的記載,還有一種說法:“全州破,賊屠之,男女死者六千四百餘人”,“積屍塞途,三日不盡”。據後來學者考證,死亡數目被誇大,有汙蔑太平軍的嫌疑,但刀劍無眼,顯然不排除有百姓被錯殺的可能。另據民國《全州縣誌》記載:從大南門逃生的均被殺,從小南門逃生的均放行,故大南門有“死門”、小南門有“生門”之稱。可見屠城的說法也並非空穴來風。從全州之戰的過程來看,太平軍本不想在城防嚴密的全州鏖戰,但由於南王馮雲山遭襲,激怒了洪秀全等人。太平軍重回全州,打了這場得不償失的仗,這顯然是一種缺乏全局觀念的流寇行為。
馮雲山之死
蓑衣渡離縣城約10裏,是由全州沿湘江進入湖南境內的必經之處。太平軍攻破全州城後,分水陸兩路向北進發,向湖南進軍走的是水路。此時清鹹豐帝對全州官吏下了最後通牒,嚴飭“全州與湖南水陸兼通,水路尤其要緊,或設法阻其行舟,或於要害地方密置兵船,暗藏槍炮,截擊尾追,俾匪船不能順流直下,方為萬全”。零陵知府江忠源在狹窄、水急灘險的蓑衣渡西岸設伏,指揮兵勇砍倒參天古樹,阻塞水塘灣河床。太平軍沒有偵察到清軍在蓑衣渡設伏,水路大軍仍照預定計劃駕舟順流而下,行至蓑衣渡,船被木堰所阻無法通行,清軍的炮火槍彈密集如雨,傾射江麵,太平軍船隻被擊沉、焚毀不少,人員傷亡較大,隻好棄船登岸。在蓑衣渡西岸沙灘上與清軍鏖戰了三晝夜,太平軍連夜渡過東岸,拋棄輜重,焚燒船隻,擊潰圍攻的清軍,向東南方向奪路而去。
太平軍攻破全州時,南王馮雲山已然負傷,後由士兵從船上抬至東岸,終因傷重死於蓑衣渡。馮雲山不僅是拜上帝教的奠基者,而且多次協助洪秀全、楊秀清指揮戰鬥。對馮雲山的死亡,論史者稱:“使其不死於是役,將必可輔佐天王,裁製東王,調和各王,而於帷幄之中創謀建議領導大業以底於成。”雖然裁製東王是做不到的,但卻會使東王不至於目中無人,“威風張揚,不知自忌”,馮雲山之死的確關係到太平天國的興亡。更有人斷言:“馮雲山若不死,則太平軍應該不會發生內亂。”
全州屠城是太平軍定都天京(今南京市)前流寇般作戰的反映,其間失去馮雲山這位領袖,給太平天國以重創,可以說回顧這一曆史事件對客觀評價太平天國運動有著重要的意義。當我們再次重溫太平天國這段曆史時,會對1853年太平軍定都天京時的輝煌氣勢印象深刻,但在這個政權建立的背後仍有許多血淚史等待我們挖掘和了解。隻有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觀察太平天國運動,才能還曆史以本來麵目。
【責任編輯】王 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