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太平天國:一場未完的革命(2 / 3)

太平天國1850年金田起事後,勢如破竹,風卷殘雲,很快拿下了半個中國,定都南京,掌控了中國最富庶的東南半壁。200年的大清王朝麵臨從未有過的重大危機,洪秀全和太平天國領導人如果適時調整方略,即便不能北伐成功,也有機會南北分治,形成以長江為界的政治格局。如此,此後的中國曆史勢必改寫。那麼,是什麼因素讓太平天國沒有做到這一點呢?是眼界,是太平天國領導人對世界的認識。

從現在掌握的資料來看,太平天國定都南京不到一個月,即1853年4月,在中國擁有相當戰略利益的英國公使就冒著危險訪問了南京。年底,法國公使也沿著這條路徑與太平天國取得了聯係。英法兩國當然不是同情中國的農民起義,也不是刻意挑撥太平天國與清政府的對立。他們的目標非常明確也非常簡單,就是希望太平天國領導人不要因為戰爭而影響兩國在長江流域的貿易和

利益。

長江流域特別是長江三角洲地區是當時各國利益所在,因而當太平天國在這些地區貌似穩固控製局麵後,列強無法淡然無法漠視,盡管他們與清朝定有外交條約,但出於利益考量,他們準備並且必然會腳踏兩隻船,打算在清廷和太平天國兩邊下注。

對於早期資本主義來說,兩邊下注充分反映了貿易自由原則中的現實主義外交,沒有辦法從道德、義氣、立場、原則等層麵去解讀,畢竟資本主義的物質利益是真金白銀,西方國家的政府必須為各自的“衣食父母”——資本家服務,必須為各自國家的經濟利益提供足夠的外交保護。從這個意義上去觀察,各國公使一方麵與清朝外交官周旋,要求負責中國外交事務的兩廣總督葉名琛安排會晤,就即將到期的條約進行修約談判;另一方麵他們不能不對氣勢如虹的太平天國給予適度關注,甚至試圖與這個新政權建立某種程度的外交聯係,以防萬一。

然而,太平天國說到底就是一個傳統中國的造反派,他們的國際視野還是非常欠缺。當美國公使麥蓮衝破重重關隘嚐試著與太平天國建立某種聯係時,竟然被太平天國不明底裏所拒絕。1854年5月30日,行抵南京城外的美國公使麥蓮收到太平天國領導人羅苾芬、劉承芳複信,指責美國人寫給太平天國領導人的信不合禮儀、不夠禮貌,並以天朝上國的姿態寬容美國“年年進貢,歲歲來朝”。美國人對太平天國的一點兒好感就被這樣的無知吹得一幹二淨。

稍後,麥蓮給太平天國方麵發去一封複信,強調來文皆盡非友誼之意,美國不得不暫時中止與貴國的聯係。以後如有必要,將按照中國與美國所定條約進行處理,凡屬美國商民在中國所應得之利益,美國使領館將按照協約進行處理。很顯然,美國視太平天國為長江流域的一個政治實體,願意與太平天國進行合作以保護美國在長江流域的利益,隻是,太平天國對外部世界知道得太少了,所以麥蓮不得不放棄與太平天國建立聯係的嚐試。

1854年6月14日,麥蓮給美國國務卿發去一份報告,以為太平天國差不多完全由一群無知的和不文明的內地人組成,這些人配不上文明世界的尊敬,與他們進行任何令人滿意的外交性質的交往有不可克服的困難。麥蓮建議,美國應該利用中國現在的危機擴大美中之間的商業交往,發展文明的榮光和福祉。但是,這個擴大應該與太平天國無關,而是利用太平天國給清政府帶來的危機,擴大與清政府的交往。美國通過對太平天國實地考察做出了一個非常重要決定——放棄,至少是暫時放棄了與太平天國構建外交關係的企圖。

與美國的外交動向非常相似,英國公使包令也在這個時候委派專使前往南京,一方麵觀察長江流域動態,另一方麵試圖打開與太平天國聯係的通道。6月18日傍晚,英國專使麥華佗攜同英國公使包令的兒子盧因包令乘軍艦抵達鎮江,遭太平軍炮擊而被迫停航。第二天,麥華佗一行登岸拜會太平軍官員要求道歉。太平軍官員非常有禮貌地接見了他們,並表達了歉意。麥華佗一行在這種情形下繼續西行,20日抵達南京,要求會見太平天國高級官員,麵談要事。

麥華佗會見高級官員的要求被太平天國以上國姿態坦然拒絕。第二天(21日),麥華佗的艦長麥勒西登岸在秦淮河口會見了一位太平軍下層軍官。麥勒西請這位軍官幫忙給東王楊秀清送一封信,這封信列出30個問題,並請楊秀清給予接見。溫文爾雅的英國人依然沒有獲得太平軍將領的好感,這些將領並沒有從共同的基督信仰上善待英國人。兩天後,太平軍將領明白拒絕了英國人的請求。英國人不再溫文爾雅,而是憤怒複信太平軍將領,抗議這些荒唐的不友好的限製,並要求太平軍對於他們的30個問題給予明確答複。太平軍對於這些要求依然不予理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