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太平天國:一場未完的革命(1 / 3)

太平天國:一場未完的革命

史林尋蹤

作者:馬勇

在近代中國早期的曆史上,太平天國是一個怎樣評估都不算過分的重大事件。這個與清廷對峙十幾年的“異樣政權”,即便最終失敗了、終結了,但確確實實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中國曆史的走向。我們不難設想,假如沒有這場革命,清廷不會向西方學習,中國必然會在舊有軌道上徐徐而行;假如沒有這場革命,漢人士大夫還會繼續沉淪,不會有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也就不會有後來的政治大變局。太平天國在中國曆史上的意義要從世界背景進行關照,不能從狹隘的階級分析、意識形態立場進行考量。過去100年,對這場“未完成的革命”有各種各樣的估價,推崇的人簡直自認就是洪秀全的遺產繼承人,不遑多讓;貶低的人,恨不得就認太平天國為“邪教”、洪秀全為“魔頭”。其實,這兩種極端評估都失之偏頗,用曆史主義分析太平天國在中國曆史上的意義,這場“未完成的革命”既不那麼好,也不那麼壞。

與曆史大勢相悖

在帝製時代,從正統史觀說,洪秀全的太平天國革命就是謀反,就是叛逆,就是破壞社會穩定和社會和諧,因而不會有什麼人去肯定這場革命,甚至到了新史學發生時,也很少有學者敢於正麵肯定太平天國的意義。

其實,在2000年帝製時代,類似太平天國這樣的政治運動時有發生,幾百年、幾十年一次的改朝換代,大致上都遵循著太平天國這樣的路徑。隻是許多朝代成功了,改成了,如漢朝,如明朝;更多的則失敗了,淪為流寇。成是王侯敗是賊,竊鉤者誅竊國者侯,曆史從來不會、不敢嘲弄成功者。假如洪秀全的太平天國與清廷南北分治一百年、兩百年,假如洪秀全滅了清朝統一了中國,曆史都會改寫,評估就會不一樣。這不是曆史學家勢利眼,而是曆史本來如此。

太平天國之所以失敗,過去的解說多種多樣,其中最重要的一個看法是太平天國領導人如洪秀全太過腐敗。這個看法幾乎成為共識,但凡知道太平天國的,無不有這樣的認識。仔細想想,這個說法並不合乎曆史事實,腐敗隻是表象,並不是太平天國失敗的真正原因。曆史上比洪秀全腐敗的政權多的是,但並沒有像太平天國失敗得這樣迅速這樣慘。究其原因,太平天國的失敗還應從曆史大勢去尋找,一個最簡單最直接的看法是太平天國可能與曆史大勢相悖。

太平天國運動發生在19世紀中期,發生地點在廣西。時間、地點以及主要參加者的身份,都非常耐人尋味。從這裏,或許能夠讀出其與大曆史的關聯處。

19世紀中期是中國經曆了鴉片戰爭之後被迫打開國門、不得不與世界正麵交往的時候。在此之前,中國對世界並非茫然不知,隻是統治者出於一己之私利,不願接受西方,不願讓西方資本進入中國培育市場、進行投資。一個未被開發的農村和農業無法容納西方工業化之後的過剩產能,於是中西之間的貿易失衡在1840年達到了讓西方無法容忍的程度。這就是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源。鴉片戰爭的結果之一是五口通商,中西之間的貿易規模就整體而言大幅度擴大,但對廣東和與廣東比鄰的廣西而言,由於長期堅持排外,堅持不讓外國人入城,堅持之前一口通商的壟斷利潤,所以五口通商之後,兩廣的經濟狀況並沒有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的擴大而好轉,反而走上了下坡路,這是過去的研究者沒有注意到的太平天國發生在那個時間、那個地點的原因。

洪秀全和太平天國的興起並不是傳統中國原來意義的農民起義,這場運動的大背景是中國已經局部踏上了世界經濟一體化的軌道。但是,我們也必須看到,洪秀全和太平天國領導人並不具備那個時代的國際視野,他們不知道中國正在經曆著從傳統向現代的轉型,因而過去的研究者如馮友蘭注意到洪秀全政治思想中愚昧落後的一麵,慶幸太平天國被剿滅,否則中國將被拉回西方意義的中世紀。

馮友蘭的研究代表了20世紀80年代中國的學術主流,洪秀全等太平天國的領袖確實沒有與世界同步的意識,他們的舉措與世界大勢相悖,由此就能解釋太平天國失敗的必然性。

一個自我封閉的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