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新形勢下推動兩岸經濟一體化的思考與探索(2)(1 / 3)

其次,大陸經濟發展前景將為兩岸經濟一體化提供堅實保障。兩岸經濟一體化的關鍵在於大陸,大陸未來經濟前景直接影響到兩岸製度性經濟一體化的廣度與深度。經過30多年的發展,大陸已躍升為全球第2大經濟體,並發展為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未來,在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及農業現代化的帶動下,大陸經濟有望繼續保持平穩較快發展態勢。有經濟學家就提出,大陸經濟還有維持20年平均增速超過8%的發展潛力。中國社會科學院2011年預測,中國名義GDP將可在2015年達到美國經濟80%左右的規模,2020年將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與此同時,大陸經濟已進入新的轉型期,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已成為未來大陸經濟工作的中心任務。十八大報告更勾畫了2020年實現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藍圖,提出包括“202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工業化基本實現,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等具體目標。可預計的是,大陸經濟實力的快速增長與經濟轉型步伐加快將為台灣經濟帶來更多契機,也將為兩岸經濟一體化提供更多有力保障。

再次,後國際金融危機時期全球及亞太經濟形勢深刻變革,使兩岸經濟一體化麵臨機遇與挑戰。當前,全球經濟形勢呈現出新的發展形勢:一方麵,全球需求與產業結構進入新一輪調整期。歐美經濟形勢持續低迷,而以“金磚四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依然保持較快的發展態勢,全球需求結構重心正由歐美向新興經濟體轉移。據有關報告預測,2010年“金磚四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超過60%,預計2015年“金磚四國”GDP總量占世界份額由2008年15%提高至22%,超過美國的比重。與此同時,歐美大力推動“去高杠杆化”、“再工業化”,重新重視發展實體經濟,使得國際金融危機前“美國搞金融、中國搞製造”為主要特點的全球產業分工模式進入重構期。全球經濟深層次轉型對長期依賴歐美市場的兩岸經濟關係產生嚴重衝擊,其中台灣經濟更是首當其衝,2012年經濟又再陷入困境,堪比國際金融危機時期。另一方麵,區域經濟一體化深入發展,特別是最具活力的東亞地區經濟一體化蔚然成風,對長期遊離於東亞經濟一體化浪潮之外的台灣產生前所未有的壓力。台灣當局危機感偌增,提出“8年內加入TPP”的目標,並公開表示願意加入RCEP。在此背景下,加快推進兩岸經濟一體化,無疑有利於兩岸共同應對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挑戰,為兩岸經濟共同發展與亞太區域經濟合作機製相銜接創造有利條件。

最後,推進兩岸經濟一體化麵臨著諸多的挑戰。一是馬英九當局態度較為保守。盡管兩岸經濟一體化與馬英九在2008年競選期間所提出的“兩岸共同市場”等政策具有異曲同工之妙,但出於多因素的考慮,目前馬當局基本對此采取冷處理的策略。海基會副董事長高孔廉曾公開表示“兩岸經濟一體化還太早”。與此同時,馬英九當局為避免所謂經濟過度依賴大陸,提出“分散市場”等目標,並加緊對外商簽自由貿易協議(FTA)的步伐,使兩岸經濟一體化進程客觀上麵臨著台灣貿易與投資轉移效應的衝擊。二是島內綠營對兩岸經濟一體化抱持否定、杯葛的態度,擔憂兩岸經濟一體化會導致台灣的經濟和所謂的“主權”被大陸“吃掉”。民進黨主席蘇貞昌就曾宣稱“兩岸經濟一體化,台灣產業就會沒空間”。三是島內支持推動兩岸經濟一體化的民意基礎還不穩固。雖然台灣大多數民眾認可與支持加快兩岸經濟合作,但對大陸往往抱持“既期待又害怕”的複雜心態,一方麵將大陸視為“生意夥伴”,期待分享大陸快速發展的經濟利益,但另一方麵又擔憂台灣的“主體性”會受到影響,因而對可能出現“兩岸一體化”抱有較深的疑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