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推進與民進黨人士交流的思考——從謝長廷登陸談起(2)(3 / 3)

三、推進與民進黨人士交流的思考

民進黨堅持“台獨”黨綱,我們不可能與其開展黨對黨交流,但政黨由多個元素組成,理念固然重要,然理念是人創造的,故人是核心。謝長廷登陸引發的效應,仍在發酵,訪陸“除罪化”後預計將迎來一波更加廣泛的民進黨人士登陸潮,如何通過與民進黨人士的交流,促使民進黨大陸政策轉型,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大局服務,值得思考。

(一)做民進黨工作的戰略選擇

對民進黨的態度可以分為遏製論和交往論。遏製論認為:不必促使民進黨調整大陸政策,將民進黨繼續留在“獨”的光譜裏,讓其繼續在野,或許在野12年或16年後,才會幡然醒悟,徹底放棄“台獨”,畢其功於一役,改變島內“統獨”分明的政治生態,故我們策略是剛性堅持“一中原則”與“九二共識”,客觀上設置其與我交流的障礙,讓民進黨無法與大陸交往,無法借機攝取政治資源,避免間接助其再次執政;交往論認為,島內政治製度將使政黨輪替成為常態,民進黨在可預期的將來重新執政的可能性很高。我們無法避免與其交往,而交往客觀上可以起到影響民進黨人士對大陸的態度,消除一些不必要的誤解,爭取理性民進黨人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支持,最終弱化“台獨”黨性,弱化“台獨”勢力。筆者支持交往論,認為開展對民進黨的交流,有利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進一步深化,並將最終有利於兩岸和平統一大業的完成。

(二)與民進黨交流的基本原則

1.把握原則性與靈活性

胡錦濤同誌在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對台灣任何政黨,隻要不主張“台獨”、認同一個中國,我們都願意同他們交往、對話、合作。因此,“不主張”是我們與民進黨交流的基本原則。但這一原則可以靈活把握,如以前主張過現在不主張、以前公開主張現在不公開主張的、參加相關活動但不是公開組織者與宣導者,這些都應納入交往的對象。

2.兼顧長遠利益與現實效應

開展與民進黨的交流,促進民進黨人士理性客觀地看待兩岸關係,重構中國認同、進而調整大陸政策、修改“台獨”黨綱,是一個長期艱巨的過程,這個過程的初期效果未必明顯,也可能會遇到許多困難、挫折,甚至特定時期反而有利於民進黨勢力的增強,但這是細枝末節。立足長遠,一定有利於我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整體戰略。

3.注意普遍性與特殊性,處理好頭麵人物與一般黨工的關係

對於普通民進黨員、各級黨工和民進黨的支持者,應以開放的態度歡迎前來大陸交流參訪休假遊覽,而對於特定的頭麵人物、特定指標性人物,則應把握節奏、個案處理。

特定指標性人物,采公開和私下相結合的方式,視情擴大宣傳或減少曝光。對於一般民進黨人士來大陸訪問則以不公開為主,參加各種活動可以自然的方式處理新聞,不刻意、不突出、不回避。

(三)重視交流機製建設

1.建立統一協調機製

由涉台部門組成協調會商製度,針對不同領域、不同層次的對象,分工負責,同時建立安排來訪活動的標準作業程序SOP,對相關注意事項和安排作出原則性規定,做到有章可循。

2.建立效應評估製度

成立專門工作小組,按期進行效應評估,分析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提出針對性改善回應之策,同時建立台灣民意的調研機製,要派有調研能力的學者,深入台灣各地調研,了解社情民意的變化,以此作為效益評估的重要依據。

3.智庫間交流製度

鼓勵大陸各學術單位與綠營智庫建立聯係,開展學術活動。重要智庫間形成每年定期舉辦公開的學術會議,不定期舉辦閉門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