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敗選後,黨內出現一股“不調整大陸政策,重新執政的最後一裏路將遙不可及”的強大聲音。蘇貞昌也表示“要積極自信的與大陸交往互動,讓大陸完整地了解台灣,民進黨更要了解大陸,用對話代替對抗,用互動追求互利互惠,促成共存共榮”。謝長廷登陸使黨內形成了務實交流派與圍堵關門派,交流派在聲勢上越來越占據上風。原為關門派的許添財訪問大陸後,由衷表示“百聞不如一見”,明顯將門縫打開,民進黨另一中央蔡英文以相對理性的態度,繼續在島內營造能打贏或比蘇貞昌更有機會打贏2016年“大選”的政治氛圍。受此壓力,圍堵派的蘇貞昌從日本回國後,口氣軟了許多,不得不表態農曆年後將運作“中國事務委員會”,但因受限於“獨”派的掣肘,且2013年沒有選舉,調整動力不足,故內部推動力量尚不足以促其對大陸政策進行大調整。
2.外部因素是民進黨調整大陸政策的拉力
牽引民進黨進行大陸政策調整的外在因素主要有二:一是台灣民意的變化,當前台灣民意“不放心無能力或無法處理兩岸關係的政黨執政”已成主流,民進黨一日不調整兩岸政策,民眾就一日不放心將政權交給它;二是最重要的大陸因素,當前國際政經格局發生深刻變化。政治上,隨著中國崛起和國際影響力的持續提升,台灣地緣戰略地位相對下降;經濟上,過去十年台灣融入國際經濟秩序,又搭上大陸發展的快車,經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但隨著北美、南美、中美洲、歐盟、美韓、東盟及十加一、十加三等自由貿易區的形成以及準備啟動的美歐、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議(TPP)、美日、中日韓自貿協定等談判的進展,未來幾年將形成以美國和大陸為核心的區域性自由貿易區,即國際經濟格局從世界性的自由貿易即WTO時代向雙邊、區域性的自由貿易區即FTA時代過渡,台灣若跟不上這一波FTA談判的腳步,勢將被排除在國際經濟新秩序之外,這是台灣最大的挑戰,唯有處理好兩岸關係,搭上大陸與各國洽簽FTA的順風車,台灣經濟才有快速發展的機會。對此,民進黨別無選擇,隻能朝處理好兩岸關係的方向調整。當然,另一重要的外部因素是美國為核心的國際因素。台灣作為美國亞太戰略的核心棋子之一,地位越來越重要,美國對民進黨大陸政策調整起到反向牽製作用,也影響民進黨大陸政策調整的動因。
(三)未來民進黨大陸政策的基本形態
由於國民黨馬英九執政能力趨弱和執政政績不彰,國民黨的執政基礎進一步削弱,民進黨陷入不調整大陸政策照樣能走完最後一裏路的迷思,因此,現階段民進黨內部沒有對大陸政策進行重大調整的強大壓力,依然會堅持“台獨”黨綱,但圍堵關門派和務實開放派會進行理論論戰和行動上的交鋒,集中在對“九二共識”和開放交流的態度。
1.重新包裝“九二共識”
2012年選戰的過程,某種程度是“九二共識”在台灣的普及化的過程,經過選戰的洗禮與考驗,“九二共識”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得到固化,在台灣民眾中或已形成“承認九二共識有可能處理好兩岸關係,不承認九二共識一定處理不好兩岸關係”的二分法看法,民進黨要想重新執政,“九二共識”將成為其繞不開的議題,最終不得不加以承認,但囿於民進黨反對“九二共識”太過強化,直接承認引發太大爭議,或認為與國民黨態度一樣沒有優勢等考慮,會對“九二共識”重新包裝,如創造一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新共識或以實質承認一中原則的新表述取代“九二共識”,以此既區別國民黨,又取信於台灣民眾,但這種大陸政策的重大調整,隻有在重大選舉時才能發揮最大張力,有利於選情。因此,調整的可能時機:一是2014年七合一選舉前,蘇貞昌若受到蔡英文強大挑戰,擔心黨內初選無法取勝,需要七合一選舉大勝為自己加持時;二是2016年“大選”前,任何一位候選人為勝選都可能做上述調整。
2.“交流派”聲勢更大,“關門派”門縫進一步擴大
由謝長廷登陸帶來的交流效應將繼續擴大,預計謝今年將再次登陸,若謝能在交流中與大陸有關部門達成一些能直接帶給台灣民眾現實利益的共識與建議,並最終得到落實,則民進黨內與大陸開展交流的聲勢將更大,可以預期包括陳菊、賴清德在內的執政縣市首長、“立委”、議員、智庫、中央黨部和地方黨部主管、黨工等,將紛紛登陸,與大陸開展多層次、全方位的交流,而關門派也隻能跟進,許添財打開的門縫將逐漸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