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進黨大陸政策基本思路
1.堅持“台灣主權獨立”,形塑“主權維護者”形象
當前台灣主體意識高漲,以反對運動起家、以“台獨”黨綱為神主牌的民進黨,以“台灣主權守護者”自居,較好地迎合了高漲的“主體意識”氛圍。尤其是黨內“急獨派”,論述能力較強,往往能用簡單易懂的語言、煽情的方式取得論述主導權,從而擁有較為穩定的10%左右的民意支持。這是民進黨的死忠支持群,也是民進黨的鐵票部隊,難以輕易放棄。故反映在大陸政策上,蘇貞昌多次強調台灣“主權獨立”,對於國民黨當局與大陸達成的相關協議,都持反對意見,甚至對大陸充滿敵意。在競選黨主席期間,蘇貞昌表示“民進黨絕不可接受一個中國原則”,勇敢地切斷了自己在一個中國問題上的退路,愚蠢地劃地自限,壓縮民進黨在大陸政策上的空間,間接地否定了“九二共識”。在近期訪日行程中,狂言“聯日抗陸”,2月4日,在與“日華議員懇談會”會長平沼赳夫、幹事長藤井孝男、首相安偌晉三的胞弟岸信夫及跨黨派議員會晤時表示,“日本、美國、韓國、台灣,這是一個民主的夥伴關係,是一個民主同盟的關係,讓這個地區的穩定非常重要,往後我們應該可以繼續用這樣的努力,防止這個地區有其他不同勢力、不同認同,來介入、來引起不同,引起衝突緊張”,厚顏表示“台灣與日本的核心利益是一樣的”,台灣是這個區域的正麵因素。在喊出“民主同盟圍堵大陸”這種媚日賣台反陸的言論後,黨內批評聲一片,前民進黨“立委”郭正亮直言民進黨已重回兩岸對抗路線,是“既盲目又白目(愚蠢)”。要與美日等國結成“民主同盟”,圍堵大陸,這一方麵顯示蘇貞昌個人草莽、無知和愚蠢。另一方麵也說明民進黨大陸政策堅持台灣“主權”,逢中必反的基本特征。
2.泛政治化,擅用民粹
兩岸關係錯綜複雜,既有曆史上台灣幾次脫離中華主體文明的悲情,又有近代內戰遺留的曆史恩怨,同時夾雜近些年大陸為反“台獨”鬥爭被“台獨”分裂勢力誤導為大陸的敵意,故島內充斥著極易激起民粹的土壤。在大陸政策上,民進黨往往采取政治掛帥的方式,將大陸議題政治化,用政治語言掩飾其無力處理大陸政策的困境,以此愚弄民眾,騙取民意。陳水扁執政時期,高喊“一邊一國”,公投“製憲”,對於民眾加強與大陸交往的呼聲,甚至以“太平洋沒有加蓋”這種說辭,推卸阻礙兩岸關係的責任。蔡英文競選“總統”時,仍用同樣的手段,淡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帶給台灣民眾的紅利。蘇貞昌出任主席後,沿用同樣的思維,針對“兩岸投資保障和促進協議”的簽訂,稱台商地位不如外商、港商,“完全是淪為次殖民地的待遇”,將經貿民生議題政治化,充滿民粹的氣味。
3.實用主義,政經分離
民進黨是選舉型政黨,選舉利益高於一切,實無理想性可言。故在處理大陸政策上,一方麵呈現政治掛帥、強硬不妥協的姿態,另一方麵又顧及現實利益,務實麵對兩岸經貿往來,呈現明顯的二元務實、政經分離的特點。
為應對2000年“大選”,不惜以“台灣前途決議文”凍結“台獨”黨綱,執政初期陳水扁拋出“四不一沒有”,承諾成立和平委員會,即使在最瘋狂推動“台獨”路線期間,仍施行政經分離,政治上走“正名”,“去中國化”,堅持“台獨”路線,經濟上走務實道路,開通春節包機,所謂“小三通”等,以緩解其執政壓力。當前,民進黨亦不再反對ECFA等涉及經濟、社會交往的政策措施,恢複“中國事務部”,成立“中國事務委員會”,擺出有意願、有能力處理兩岸政策的姿態,對於謝長廷、許添財等黨內大佬或“獨”派人士登陸持不公開反對態度,對於執政縣市首長訪問大陸、開展兩岸經貿活動亦不持反對。
(二)大陸政策調整的內外因素
盡管民進黨大陸政策有其固有的思維邏輯,十幾年來也跳不出這種思維窠臼,但當前國際政治格局和兩岸政經情勢的變化,使其麵臨調整的巨大壓力。民進黨內對大陸的態度已出現嚴重的分歧,未來進行微調的可能性大增。
1.內部因素是民進黨調整大陸政策的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