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推進與民進黨人士交流的思考——從謝長廷登陸談起(1)(1 / 3)

浙江台灣研究會,陳淩雄

2012年10月4日-8日,民進黨前黨主席謝長廷以“維新基金會”董事長身份受邀參加在京舉辦的調酒大會,由此展開了意義非凡的登陸之行。謝長廷一行以福建東山祭祖、認祖歸宗開啟大陸之旅,此後與廈門大學台研院、中國社科院台研所等學術單位進行閉門座談,中共台辦主任王毅、國務委員戴秉國先後會見了謝長廷,給予了高規格的禮遇。在大陸期間,謝以個人身份呼籲民共之間正麵接觸,希望民進黨正視兩岸關係發展的現實,重新調整大陸政策。政治上提出了“憲法各表”論述,認為未來兩岸和民共之間應“積極超越分歧和差異”;經濟上認同兩岸經貿交流的正麵意義;文化上認同兩岸同屬一脈,到大陸“就像去兄弟的家一樣”,“政治不能超越人性”;而在涉台“外交”領域,則主動表示,兩岸在國際上不涉及主權領域。謝長廷大陸之行發生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深化鞏固、民進黨麵臨大陸政策轉型的壓力時期,謝的登陸猶如狂風攪動民進黨內一潭死水,引發熱議,讚成、反對、沉默、抵製反應不一,但無論謝登陸的目的、功過、效應如何,登陸之行本身已經在民進黨內投下了震撼彈,勢將對國、民兩黨兩岸政策方麵的競爭產生一定影響。如何麵對謝登陸引發的效應,因應民進黨可能進行大陸政策的調整,探討推進與民進黨人士的交流,未雨綢繆,建立相關交流機製,做好各方麵的準備,乃深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促進兩岸政治關係發展的重要一環。

一、謝長廷登陸的背景及引發的效應

謝長廷在多次試探後終於下定決心來大陸參訪,既有其本身獲取更多政治資源的主觀考慮,也有為民進黨在兩岸政策方麵尋求突破的客觀需要。

(一)民進黨在大陸政策上被邊緣化、亟須改變是其登陸的客觀原因

1.在大陸事務方麵民進黨被明顯地邊緣化

2008年國民黨候選人馬英九贏得“大選”、國民黨再度上台後,在國共兩黨共同努力下,兩岸關係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發生逆轉,兩岸關係的改善、“三通”的實現,使“台獨”活動空間明顯壓縮,台灣民眾在大交流的過程中感受到兩岸關係發展的和平紅利。不言而喻,國民黨執政開創的兩岸關係新局,使民進黨執政時期製造兩岸對立情緒的大陸政策相形見絀、黯然失色。雖然國民黨在發展民生經濟方麵受到國際大環境的影響,效果不彰,而兩岸關係一直是國民黨執政的亮點,尊重“九二共識”,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越來越被大多數台灣民眾接受和認可。在這樣的大環境下,黨內部分人士及支持者越來越普遍地對民進黨僵化的大陸政策提出質疑,要求檢討甚至修改“台獨”黨綱的言論不絕於耳。呂秀蓮稱,麵對急劇變化的兩岸關係,民進黨不能裝作沒看到,應該重新檢討黨的大陸政策。陳菊表示,她早就體認到兩岸關係急劇變化,民進黨有必要因應時勢改變態度。蔡英文也強調,民進黨並沒有反對兩岸交流。蘇貞昌在當選黨主席後恢複“中國事務部”,成立“中國事務委員會”,並直言麵對不斷變化中的大陸,民進黨在兩岸議題“態度該放的放,方法要靈活。”民進黨內重要政治人物在不同時期表現出對開展兩岸交流、改善兩岸關係的願望,顯見大陸政策已成為民進黨無法回避的議題,謀求改變、尋求突破已是民進黨政治人物的基本共識。

2.兩岸因素在台灣政治生態中的重要性大幅提升

兩岸關係的穩步推進以及兩岸交往的熱絡和深化,使兩岸關係與台灣民眾的切身利益更為密切,民進黨在兩岸關係上的話語權逐漸衰弱,而兩岸關係議題在台灣政治生態中的影響力和作用卻日益突出。2008年以來,兩岸關係不斷改善,恢複製度化協商,簽署18項協議,並積極謀求在和平發展的基礎上實現政治互信。隨著和平發展顯性效應的持續發揮,“密切、發展兩岸關係”成為島內共識並呈現不可逆轉之勢。民進黨在2012年“大選”中再度失利,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其僵化、徘徊不前的兩岸政策。選後,黨內要求檢討大陸政策的呼聲更高,民進黨如果再不跟上時代的步伐、順應台灣民意、及時修正缺陷明顯的大陸政策,恐會進一步流失政治基礎,重新執政也將變得遙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