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共生中的差異與差異中的共生(1)(1 / 2)

全國台灣研究會執行副會長兼秘書長,周誌懷

近代以來,海峽兩岸由於曆史道路不同,逐漸形成了不同的政治和社會製度,在意識形態、發展模式與生活方式上也存在著諸多差異,從而構成了阻礙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分歧。這些差異或分歧雖然客觀存在,但這並不能、也不應該割斷兩岸之間曆史的、文化的、血緣的、地理的、民族的和法理的聯結。如何看待兩岸在共生過程中存在的差異與分歧,並在處理這些差異與分歧中獲得共生,應是海峽兩岸的共同願望與責任。本文重點探討2008年以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過程中的差異與共識問題,同時也就現階段兩岸紅綠之間的交流以及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中出現的“台獨休克”現象作一梳理。

一、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共識與分歧

在2008年以來的兩岸關係發展過程中,兩岸或許形成過諸多共識,但筆者認為以下三點具有重要作用:

一是兩岸間的政策共識。亦即兩岸雙方在處理彼此關係時,在大政方針方麵所形成的基本共識。2013年6月以來,兩岸執政者在這方麵的共識更加清晰,這就是:兩岸都主張一個中國原則,都用一個中國框架定位兩岸關係,都認同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的共同政治立場。在這樣一個基礎上,兩岸雙方可以牢牢把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主題,把兩岸關係良性發展的勢頭保持下去,不斷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局麵。

二是主流民意的共識。一是兩岸和平,二是兩岸的持續或長期和平,三是兩岸和平的製度化。馬英九先生曾在2011年的元旦祝詞中稱,“爭取台海長期和平發展是兩岸人民的共同願望”。這一判斷體現出對兩岸民意的精準把握。實際上,早在2008年3月,馬英九在剛剛當選後就指出,如果大家都接受“九二共識”,“不敢講百年和平,至少長期和平是有機會的”。這當然是一種良好與善良願望。對此,大陸方麵也持完全相同的看法。2008年12月,胡錦濤在紀念《告台灣同胞書》發表30周年重要講話中強調,要“竭力避免再出現骨肉同胞兵戎相見,讓子孫後代在和平環境中攜手創造美好生活”。同時也再度呼籲:“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協商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構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這一講話,同樣凸顯了大陸希望兩岸子孫後代能夠在長期和平中創造並共享美好生活的願望,同時也提出可以用構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的方式,使兩岸間的長期和平獲得製度性保障。

三是共同利益的共識。應該說,2008年以來兩岸關係所取得的所有進展,都是建立在共同利益基礎上的,而這個共同利益又是建立在中華民族整體利益上的。2009年4月,馬英九在出席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台灣關係法30周年研討會”視頻會議時稱:“為了台灣繁榮以及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要“加強與大陸的交往”。胡錦濤也一再表明應增進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2011年11月在美國檀香山會見連戰榮譽主席時指出:3年多來,在兩岸雙方共同努力下,台海局勢發生重大積極變化,兩岸關係開創出和平發展新局麵。事實證明,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符合兩岸同胞共同意願,符合中華民族整體利益。2013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吳伯雄榮譽主席時也強調,要堅持從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的高度把握兩岸關係大局。實踐表明,現階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所取得的成果,正是兩岸雙方充分考慮了民族整體利益的結果,這展示了今後兩岸關係發展的基本方向。如果海峽兩岸在今後的合作發展中均能以民族整體利益為核心考量,和平發展就能夠得到持續鞏固與強化。

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不僅有共識,當然也存在不同的差異與分歧。紅與藍、紅與綠之間的差異與分歧到底在什麼地方?筆者認為,大陸與國民黨之間的差異與分歧,主要在於政治製度、意識形態、價值觀和生活方式,但與民進黨的分歧則主要在於主權、領土完整與國家安全。政治製度、價值觀與意識形態等方麵的分歧是可以暫時放在一邊的。因此,我們與國民黨之間並不會因為分歧阻斷了雙方之間的交流、理解與互信。但是,大陸與民進黨之間的差異與分歧則是原則性的、本質性的,是零和的、不可調和的,因而難以取得共生。2013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吳伯雄榮譽主席時指出:“台獨分裂勢力及其分裂活動仍然是對台海和平的現實威脅,必須繼續反對和遏製任何形式的台獨分裂主張和活動,不能有任何妥協。”這與江澤民、胡錦濤兩代領導人對於“台獨”問題的判斷完全是一脈相承的。2004年9月,江澤民同誌辭去軍委主席職務後在中央軍委新班子擴大會議上的講話中曾明確指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對我國國家安全最大、最現實的威脅就是台獨分裂勢力。”胡錦濤同誌在2008年“12·31”重要講話中也強調:“台獨分裂勢力及其分裂活動違背兩岸同胞共同利益,損害中華民族根本利益,拂逆中國發展不可阻擋的曆史潮流,是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最大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