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建立的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製,不僅包括兩岸具體的“軍事互信”,更包括兩岸廣泛的“安全互信”、“政治互信”,這是兩岸關係,特別是其和平發展進程深刻影響的必然表現。如前所述,已建立的處理具體軍事關係的各種軍事互信機製,都是相關方麵既深陷於嚴重的軍事衝突對峙中,又難以在軍事上完全擊敗對方,因而采取的緩解措施。相關方麵關注的隻是如何預防對方利用緩解之機,獲取得以取得最終勝利的軍事優勢,特別是要力避緩解中遭到對方突然襲擊的危險。所以,建立的軍事互信機製,必然以“軍事互信”措施為主要內涵。但是,建立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製卻麵臨著完全不同的局麵。不僅因為2008年以來,兩岸軍事衝突、對峙的危險及可能性都不斷降低,以至於可認為基本上不再會發生,更因為兩岸之間“互疑”的焦點,實際上不是具體的“軍事互疑”,而是“政治互疑”,即大陸方麵對於台灣方麵可能選擇“台獨”的疑慮以及台灣方麵對於大陸方麵以武力反“獨”促統的畏懼。顯然,僅包含具體“軍事互信”措施的所謂“軍事互信機製”,對於兩岸、對於兩岸關係都沒有重要的實際意義。兩岸之間真正需要的,是以消除“台獨”可能性對兩岸關係深刻不利影響為核心內涵的“除疑增信”,即建立和不斷強化以消除“台獨”危險為基礎的“安全互信”、“政治互信”。坦率地說,在兩岸關係持續和平發展的形勢下以及兩岸軍事實力對比大陸占有絕對優勢的現實下,具體的“軍事互信”,對於保持台海局勢的和平穩定以及維護台灣安全,都沒有真正重要的實際意義。關鍵問題過去是、現在是、今後仍然是消除“台獨”的危險及其影響。所以,雖然需要具體的“軍事互信”,但更需要廣泛的“安全互信”、“政治互信”。前述未來建立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製,可能涉及的“安全互信”、“政治互信”措施,顯然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必然占據主導地位。
既包括兩岸具體的“軍事互信”,更包括兩岸廣泛的“安全互信”和“政治互信”,這一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製的兩岸關係特色,將不僅在最終建立的“機製”中得到表現,而且在“機製”的建立過程中就將得以表現,並將在這一過程中發揮十分重要的積極影響。盡管現在台海局勢大為緩和,但建立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製,在台灣島內仍然是高度敏感問題,而令執政者望而生畏,從而實際上難以進行。但相對而言,某些前述“安全互信”、“政治互信”措施,卻似乎具有一定可行性。例如,“共同救助海難”實際上就已經展開,進行了幾次聯合演習。這使人們受到啟發,即在廣泛的“安全互信”和“政治互信”範疇中,總是可以發現具有可行性的項目而先行先試,從而帶動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製的建立。當然,兩岸執政者,特別是麵臨質疑的台灣執政者的膽識、勇氣和智慧,是決定性的因素。
三、無須,也不允許來自外部的所謂監督、仲裁,而堅持以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為“機製”的保障
世界上已經建立的各個軍事互信機製,無例外地都包括了相應的監督、仲裁機製。尤其值得重視的是,這些監督、仲裁幾乎全部由當事雙方之外的第三方實施,即監督、仲裁來自外部。唯一的例外是當年華約與北約建立的歐安機製中的監督、仲裁機製,不是來自外部。原因應該是,沒有外部力量能夠對華、北約以及它們之間的糾紛實行監督、仲裁。可以預料,未來建立的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製,當然包括相應的監督、仲裁機製,但肯定不是由兩岸之外的任何第三方對之實施。這是兩岸關係的特點決定的,是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製的又一個重要的兩岸關係特色。
各種軍事互信機製中包括的監督、仲裁機製,有兩個方麵的功能。其一,處理、協調由於違規行為引發的雙方糾紛甚至衝突,以保證機製的正常、穩定運行;其二,防止機製被嚴重破壞,以避免機製的失效。在這個意義上,未來建立的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製,需要包括監督、仲裁機製。幾乎所有已建立的軍事互信機製,都由當事方之外的第三方實施監督、仲裁,是由於這些機製都是第三方的外部參與、推動下建立的,很多情況下,外部的參與、推動甚至有決定性影響。但是,兩岸的軍事安全互信機製的建立,將隻是兩岸共同努力的成果,將沒有也不可能允許兩岸之外的外部的參與。所以,未來建立的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製中的監督、仲裁機製,將不會也不允許由兩岸之外的第三方對之實施。對於大陸方麵而言,決不允許、不接受外部勢力插手、幹涉台灣問題,是1949年以來始終堅持的最基本原則。在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製的建立及其監督、仲裁方麵,將必然繼續堅持這一原則。至於台灣方麵,雖然長時期以來一直希望美國插手、幹涉兩岸關係,但實際上並不成功。所以可以肯定,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製,包括其中的監督、仲裁機製,必然也隻能在兩岸共同努力下沒有任何外部插手、幹預地建立和運行。實際上,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製的建立和運行,最可靠的保障不是、也不可能是由外部實施的所謂監督、仲裁。這一機製建立與實施的保障,特別是台灣安全的保障,隻能是堅持和強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即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反對“台獨”。事實將表明,隻有堅持這一政治基礎,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製才能得以建立,並在建立後順利運行、發揮作用;如不堅持這一政治基礎,機製將不可能建立,即便建立也不可能順利運行。而且,從根本上說,沒有這一政治基礎,就不可能有台灣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