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建立具有兩岸關係特色的軍事安全互信機製探討(1)(1 / 2)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郭震遠

建立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製,已經成為兩岸相關部門、研究機構和個人廣泛關注的一個熱點問題。正如不可能將現有的各種理論、模式套用到對整個兩岸關係的研究,特別是用於處理兩岸關係一樣,研究與建立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製,也不可能套用現有的相關理論和模式。雖然,在技術層次的某些具體問題上,還是可以有所借鑒。從根本上說,這是整個兩岸關係的獨特性決定的,即古今中外的前所未有性決定的。所以,關注和研究建立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製問題,關鍵是必須著重關注、研究其兩岸關係特色。不然,這一問題在實際上將不可能得到解決。

一、不是單純地處理兩岸軍事關係問題,而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世界上已建立了很多軍事互信機製。盡管各自的形式和內涵並不相同,但它們都是單純處理相關方麵的軍事關係。建立這一機製的目的,明顯地就隻是為了處理相關方麵的軍事關係。無論是對於國際性的軍事衝突,還是對於內戰性的軍事衝突,建立軍事互信機製無不如此。例如,針對當年歐洲的華約與北約之間的軍事對峙、埃及和敘利亞與以色列的軍事衝突以及一些非洲國家內戰等,建立的軍事互信機製就都是單純地處理相關的軍事關係。盡管其中的一些軍事衝突、對峙實際上有著十分重要的政治衝突背景,例如華約與北約的軍事對峙。主要原因是,軍事衝突的當事各方無論是華約與北約,還是埃以、敘以以及內戰各方,都認為衝突不可能真正解決,但又都需要緩解激烈的衝突,尤其需要避免衝突進一步激化,所以,各方都接受建立軍事互信機製,以爭取緩解衝突並維持衝突不進一步激化的狀態,而不是謀求真正解決衝突。實際上,上述軍事互信機製建立後,總體上看,確實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衝突,並維持了衝突沒有進一步激化的狀態,但同時所有的衝突也都沒有因此而得到真正的解決。其中,華約與北約的軍事對峙的解決,是因為華約解體,而不是因為建立了軍事互信機製。從這個意義看,已建立的軍事互信機製,實際上就是維持軍事關係現狀。

建立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製,具有與已建立的各種軍事互信關係完全不同的目的,從而表現出明顯的兩岸關係特色。兩岸麵臨的軍事形勢是獨特的。1979年1月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發布《告台灣同胞書》以後,大陸方麵即停止了炮擊金門等對台軍事行動;1988年以後,隨著兩岸交流、交往的迅速發展,兩岸的軍事對峙雖然繼續存在,但強度持續下降,在這一期間曾經發生過零星的軍事事件,如台灣方麵誤擊大陸,但沒有擴大、激化;2008年兩岸進入和平發展曆史新時期以來,兩岸的軍事對峙進一步緩和,可以說,台灣海峽已經成為“和平的海峽”。顯然,建立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製,既不是為了緩和激烈的軍事衝突,也不是為了防止衝突的進一步激化。因為實際上,在兩岸之間這兩方麵都不再存在,甚至不太可能會重新出現。但是,隨著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的深化,建立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製問題,卻成為兩岸都十分關注的熱點問題。顯然,兩岸都認識到,建立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製,雖然已不是兩岸之間迫切的軍事關係問題,但卻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進入深水區,必須麵對和處理的重要問題。

眾所周知,從1949年到1978年的30年中,軍事對抗一直是兩岸關係的主體。1979年以來,軍事對抗持續、明顯地減少,但不僅始終存在,而且其影響明顯大於其實際的存在。事實上,作為兩岸關係最深刻的曆史記憶,兩岸軍事衝突對兩岸關係的直接影響和間接影響,始終強烈存在。1991年台灣當局宣布終止所謂的“動員戡亂時期”,據此,台灣方麵堅持宣稱,兩岸的“敵對狀態已經結束”。但是,台灣方麵作為中國內戰的一方,在未經內戰雙方談判、協商並達成共識的情況下,單方麵宣稱“結束敵對狀態”,並不具備法理意義。更重要的是,從那時直到2008年,台灣當局對大陸的全麵敵視、高度防範始終存在,並且成為發展兩岸交流、交往的最嚴重障礙。2008年以後,台灣方麵對大陸的敵視、防範明顯減少,但其影響猶存,並仍然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嚴重幹擾因素,這在兩岸關係的各領域都有所表現。顯然,完全結束兩岸敵對狀態,已經成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鞏固、深化的關鍵性步驟,而建立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製,則是實現這一步驟不可缺少的前提和基礎。這從根本上決定了,建立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製完全不同於已建立的各種軍事互信機製。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製不是單純的兩岸軍事關係問題,而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是這一機製最重要的兩岸關係特色,是建立這一機製時最基本的依據和出發點。顯然建立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製,不是保持兩岸軍事關係現狀,而是持續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這是這一機製建立和運行的最重要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