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興城城牆的修建與曆史(2 / 2)

清朝入關後撤衛建州,寧遠衛城也改稱寧遠州城,寧遠州管轄山海關以東至錦州以西的廣闊區域。

1914年因寧遠與湖南、山西、雲南等省的寧遠州重名,經當時內務部批準,恢複使用遼代的興城縣縣名,寧遠城也就隨之稱為興城古城。興城城牆就是興城古城的主體建築。

興城城牆曆經五百七十多年的風風雨雨仍巍然屹立,是當今中華大地上為數不多的明清古城牆建築,是明代軍事防禦型城市的標本,它與南京城牆、西安城牆、荊州城牆並稱為我國保存最完整的四座古城牆,也是我國現存唯一的正方形城牆,受到聯合國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和眾多的中外遊客的青睞和關注。學者們認為,研究我國古城牆,興城城牆必不可少。

(二)興城城牆的建築構造

興城城牆整體為正方形,城牆基礎用條石,外牆用青磚砌成,內牆用不規則塊石壘砌,中間用夯土所築。

城牆頂端外沿築有垛口,守城官兵可以以此護身、瞭望、射箭;內沿築有女兒牆,高度低於垛口,起著加固城牆的作用。

用於人員行走的磚麵稱為“海墁”,海墁係青磚鋪就,中凸外低,便於排水和減輕城牆夯土的承重壓力。

城牆四麵的正中各設城門,東為春和門、南為延輝門、西為永寧門、北為威遠門。城門上修築了箭樓,俗稱城門樓和城樓,為兩層樓閣建築,重簷高聳、氣勢巍峨。

城門旁邊分別有坡形馬道,供人員上下城牆,城門外均有半圓形甕城,與城牆連為一體。

興城城牆東南角上建有魁星樓一座,其它三個拐角處都設有角台,明清征戰時期,在角台上架設火炮,平時角台上也有士兵駐紮,以加強對城牆的防禦。

距離魁星樓不遠處的城牆底端,有水門洞一個,至今保存完好,是明代的排水設施。

古城內的四條大街,是古城的主幹道,他們因四座城門而得名,分別稱為春和街、延輝街、永寧街和威遠街,城中百姓根據方位分別稱為東街、南街、西街和北街。

街道兩旁分布著許多老字號店鋪,其中以南街最為集中,因此有“明代一條街”的美譽。

四條大街呈十字形規則分布,因此又統稱為十字大街,十字大街的交叉點坐落著一座鍾鼓樓。鍾鼓樓與城牆的四座城門箭樓遙相呼應,為二層樓閣建築,登臨樓頂,城牆和古城內的景觀盡收眼底。鍾鼓樓是古代城市的報時中心,晨鍾暮鼓。

在明與後金軍隊征戰期間,鎮守寧遠城的明軍主帥袁崇煥就坐鎮鍾鼓樓指揮作戰。

興城城牆的建築麵積雖然不大,但其獨特的設計和構造,成為明代抵禦北方放牧民族的一道堅強屏障,為邊防保衛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