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興城城牆的修建與曆史(1 / 2)

興城古城背倚遼西丘陵,南臨渤海,雄踞遼西走廊中部的咽喉之地,是遼東地區通往中原的交通要道。這裏有我國當前保存最完整的四座明代古城之一,至今保存3.3公裏,是我國唯一一座方形衛城。

興城古城曆來是兵家必爭之地,1626年和1627年,明朝守將袁崇煥以不足兩萬人兵力擊敗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的兩次進攻,史稱“寧遠大捷”和“寧錦大捷”。

經曆了風風雨雨的興城古城,上麵不知道流下了多少兵士的鮮血,士兵換了一朝又一代,百姓也繁衍了一輩又一輩,如今,它雖然已經失去了守土的責任,卻依然屹立在那裏,訴說著古城五百多年滄桑曆史、風土人情和燦爛文化。

(一)興城城牆的修建曆史

興城曆史悠久,遼代設置興城縣,興城是990年的稱呼,1428年明朝政府在此設衛建城,賜名“寧遠”,清代稱寧遠州城,1914年重新啟用興城之名,延用至今。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曆史。

明朝為了鞏固對東北地區的統治,防禦蒙古部落和女真人的侵擾,在山海關外“隻設衛所,不設州縣”,先後設立了25個衛,實行軍政合一式管理,寧遠衛就是其中之一。

1428年,鎮守遼東總兵官巫凱、都禦史包懷德及鎮守遼東太監王彥聯名奏請朝廷修築寧遠城,兩年後工程竣工,當時稱寧遠衛城。

寧遠衛駐軍五千六百多人,守城士兵戰時出征,平時屯田勞作,家屬也隨軍士從全國各地前來定居,後代逐漸繁衍。衛的長官稱衛指揮使,即是一衛的軍事長官,又負責審理所轄地區的民事案件,一般為三品官。這種特殊的軍政體製給寧遠城增加了神秘色彩。

古城略呈正方形,城牆為磚石結構,外壁包砌大青磚,內壁用不規則石塊壘築,周長3274米,高8.88米,底寬6.5米,頂寬5米。總麵積66餘萬平方米。

牆頂外沿築垛口,內修女兒牆。城牆四麵正中各有城門一座,各城門上修築高聳的箭樓,各門內側沿城牆修建有蹬道。城門上部建有城樓,重簷高聳,氣勢雄偉壯觀。

四角高築炮台,突出於城角,用以架設紅夷大炮。當年明清的寧遠之役,清太祖努爾哈赤就是被紅夷大炮擊中後,身負重傷,不久身亡。

古城的正中心,有一座雄偉壯觀的鍾鼓樓,它淩空飛架,氣勢巍峨。鼓樓為古代戰爭時擊鼓進軍、平時報更用。樓高17.2米,分為3層。

城牆東南角有一座魁星樓。樓兩層,八麵八角,建築精良,內有魁星像一尊,頭部像鬼,青臉紅發,一腳向後翹起,一手捧鬥,一手執筆,猶如用筆點中應試人的姓名,就是古書中說的“魁星點狀元”。

古城內南、北、東、西四條大街十字相交。南街是古跡保存最多的街,南街中段聳立著祖氏石坊。

寧遠衛城於1568年曾毀於大地震,1623年修複重建,主持修複重建寧遠城的便是時任明朝兵部主事的袁崇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