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銘文的官員中有知府、知州、知縣、正堂、加道銜知府等等級行政長官的名字;有同知、通判、吏目、縣丞等長官助理的名字;有典吏和一般司吏。
此外,磚上的銘文對具體實施操作的人員也有記載。例如政權委人、監造人、裏長、甲長、窯匠、糧戶或人戶以及製磚胚人的名字都作了嚴格銘文。
如有一塊磚上這麼刻著:“襄陽府均州鄖縣提調官縣丞康泰,監造的當人鄧俊,作匠王成、賈原中,人戶徐興,洪武十六年某月某日造”。此磚完整無缺,距今有六百二十多年。再如,有一磚上刻著:“荊州府委官百戶張恩,督管荊州窯戶喬應時造,萬曆十年六月初一日記”等。
從這些磚上的銘文記載,可以說明,在當時修築荊州城牆時是實行了“全民動員、上下動手、分工明確、責任到人”的做法。
在洪武年間築城工程規模大,要求工藝技術高,管理嚴格,責任銘文詳細,采用的“刻模磚”,保證城牆質量。到萬曆年間就出“印模磚”的方式,方便維修的特點。可想當年在荊州管轄的各府、州、縣動員千軍萬馬,從四麵八方運來城磚修築“京城”,那種忙碌場麵情景,是多麼壯觀。
荊州城牆上銘文字磚,種類各樣,多數為文字豎排在磚的一側或兩側,也有少數橫排著;有的磚上文字達數十個,也有僅一字的磚,如“魚”“龍”“衣”等,一般是代表工號或工匠字號,但沒有年號;在文字刻法上,有陰刻,也有陽刻,還有陰陽兼刻,但多數磚上文字為陽刻;在字體書法上,有行書,也有楷書,有繁體字,也有簡化字。
總之,荊州城上的字磚遍布整個城牆,銘文的字磚,反映荊州在曆史上不但經濟很發達,文化也很進步,記載了荊州城修建的曆史經過,其銘文磚就是“活”檔案。
每塊有銘文的字磚,都是曆代建築荊州古城最好的實物見證,也是一件件極其珍貴的曆史文物。
(二)荊州城牆的價值
荊州城牆已經有兩千八百多年的曆史,它最初的出現是因為軍事防衛上的需要,即一種保境安民的功能。築城以衛君,造廓以衛民,高聳的城牆不但是古代城市的一個顯著標誌,也是實現其防禦功能的主要載體。
荊州古城牆是荊州城市變遷與發展的曆史見證,它的存在不僅具有巨大曆史文化價值,也展現了卓越的古代建築藝術價值,是我國彌足珍貴的物質文化遺產。
1.曆史文化價值 荊州古城牆的六座城門上原來都建有城門樓,最為出名的是曲江樓和景龍樓。各個時代的文人墨客,常登樓懷古,觀賞長江風光,在此留下了豐富的人文景觀資料,營造出了獨特的文化環境,體現了曆史文化的連續性。
隨著曆史的發展,城牆已經失去了當時的防禦作用,但是,它傳遞了一代代人的生活價值觀、文化態度和曆史意識。通過記憶與認同,使人們形象地認知逝去的曆史。
古城牆上大量的野生植物中,有一百五十多種的名稱曾出現在《詩經》《楚辭》《左傳》《山海經》等曆史文獻中。這些保存至今的荊楚植物,為楚文化的研究積蓄了豐富的資源,並提供了可靠的實證。
2.建築藝術價值 1997年9月至1998年3月,考古人員在荊州城南垣東端,即望江樓西側進行考古發掘,資料顯示,該段發掘出了從三國至唐宋、五代、明初等各個朝代的城牆遺址。
該發現清楚地展現了荊州城牆由土城牆向磚城牆演變的過程,反映了各個時期城牆建造技術的發展狀況和建築材料的運用情況,也反映了荊州古城城市規劃形式的演變,對於研究我國封建社會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相互作用有重要的價值。
古城牆作為古時的重大軍事防禦工事之一,除高大堅固的牆體和甕城等建築外,城牆之上還有眾多配套的軍事設施。
其中,四座暗設的藏兵洞是城牆上尚存的最具作戰防禦功能和最有特色的軍事設施。藏兵洞洞壁厚實,中有甬道,箭孔可以啟閉,是為襲擊攻城之敵而設。
其構建精巧、別致,分上下兩層,每層又有數個小藏兵洞,洞中均有箭孔。藏兵洞所在的牆體向外突出,對攻城之敵,可從三麵箭孔齊發暗箭,阻擊敵人攻城。這些對於研究我國古代軍事防禦建築有很高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