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荊州城牆的特色與價值(1 / 2)

荊州古城積澱了豐厚的曆史文化,荊州城內及其城周附近,有著眾多的古跡名勝。大禹治水的息壤,雄楚立國的故都,三國紛爭的遺跡,曆代名人的勝蹤,好似繁星點點,數不勝數。

荊州古城牆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最有分量的古跡之一。由於其時間的古老,年代的久遠,就顯得比其它城牆更具特色,也更有價值。

(一)荊州城牆的特色

荊州城牆在建築藝術上,獨具風格,其城牆上有1567個城垛,26個炮台和及藏兵洞。藏兵洞洞壁厚實,中有甬道,箭孔可以啟閉,是為襲擊攻城之敵而設。除此之外,防禦古城的磚頭文化也是它的又一特點。

1.城牆暗設藏兵洞 荊州古城牆作為古時的一項大型軍事防禦工事,除高大堅固的牆體和甕城等建築外,城牆之上還有眾多配套的軍事設施,如今尚存且最具作戰防禦功能。

最有特色的要數暗設的四座藏兵洞,東西南北各一座,每座長10.5米,寬6.3米,深6米,分上下兩層,可容納100人。每層又有小藏兵洞,每個小洞可容兩人,洞中均有射孔。藏兵洞所在的牆體向外呈長方形突出,對攻城之敵,可從三麵射孔暗箭齊發,使其猝不及防。

藏兵洞構建精巧、別致,是防守反擊的重要軍事據點。萬一城池被攻破,藏兵洞的兵力可以據此反擊,各自為戰,以求反轉戰局,這就是所謂的負隅頑抗,這種“頑抗”能夠達到城池破而不陷的目的。在公安門景點南側百餘米處,即可領略到荊州古城牆上的這一特有的軍事設施的風采。

2.城牆磚頭的文化 荊州古城有著悠久的曆史,有磚城牆的曆史有一千多年。凡來過荊州,上過古城牆的遊客,看到那拔地而起的巍峨城牆,盤旋於湖光水色之上,猶如遊龍騰飛雲中,欣賞古城雄偉壯麗,無不為之讚美。但是,這古城牆上極為珍貴的銘文磚往往為遊客們所忽略。

古城牆上有銘文的磚又叫文字磚。在通往東門賓陽樓和大北門的朝宗樓的馬道上,留心者就會發現文字磚。文字磚記載了曆代修建荊州城牆的漫長曆史經過,反映了荊州所管轄的行政區域變遷狀況,說明了荊州經濟發展、文化進步的輝煌曆史。

有史記載,荊州最初的磚城牆始於五代十國。即高季興在荊州稱王建立荊南國時,動員十幾萬軍民,在國都附近,四處發掘墓磚來修築京城,此時便開始有磚城。他是借用漢墓磚築城,磚上有典型的漢代文飾,但沒有銘文,至今仍有墓磚遺物存在。

在南宋時,開始燒製“專用城磚”,磚上隻有簡單的責任銘文,但沒有年號記載。

荊州磚城牆經曆了數百年風雨變幻,到現在為止,發現荊州城牆上有年號的文字磚最早的是1369年,距今已有六百三十多年,在此之前的磚隻有時代特征,尚未發現年號文字磚。此磚比新華社報道萬裏長城上發現的最早的萬曆年的文字磚要早207年。

其次是1373年所製的文字磚,距今也有六百三十多年;再次是1380年所製,距今有六百二十多年,此磚是來自靖州府綏寧縣,靖州是今湖南省與貴州省交界處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依次有1383年,1590年,1845年,1936年,直至“1983年製”的年號銘文磚。

荊州城磚並非僅出自江漢平原的原府、州縣,從發現的文字磚來看,除漢水流域和長江中遊地區二十多個州縣外,分別有來自很遠的西北方向的鄂、豫、陝三省區交界的襄陽府管轄的均州、鄖縣、房縣、穀城、棗陽、南漳等州縣;來自西南方向的湘、桂、黔三省區交界的靖州;來自南方桂陽的有湘北的常德府,湘西的辰州府,湘南的永州府,湘中的衡州府以及湘東的長沙府。

根據城磚上的銘文記載,明朝洪武至萬曆年間,是荊州磚城牆修建的高潮期。

當時從距荊州數百公裏甚至上千公裏的地方,在水陸交通都極不便利的條件下,將各地的城磚運到荊州築城牆,非常不容易。

從荊州城的現有文字磚的來源看,它包括今日的湖南、湖北兩省大部分地區和兩省的部分邊緣地域,共有八府四十餘縣。證明當時荊州管轄區域之大,領土之廣,沒有高度的責任,統一的規格,嚴密的紀律,要把各地的城磚運到荊州是難以實現的。

古代築城是一項重要政治任務。據江陵《縣誌》記載:“蓋先治其城廓,乃諸侯、郡守之常政。”所以曆代建築維修城牆,都留下或簡或詳的責任狀,層層把住建城關。從此可以看到古代就有的“鐵打的荊州”之稱並非虛言。

從城磚上的文字記載的內容看,銘文是十分嚴格和講究的。對製磚的地方、製磚時間都有明確記載,對監造人、製磚人、燒窯人、製磚費用隨者的姓名和地方具體負責操作辦理事務的官員也有詳細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