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荊州城牆的曆史與構造(1 / 2)

湖北省荊州城,又名江陵城,地處長江中遊、江漢平原腹地,魏、蜀、吳三國時代,這裏曾是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

荊州城牆磚城逶迤挺拔、完整而又堅固,明代時期建城時為了防止城基下陷,洪水泛城,在右城腳條石縫中澆灌糯米漿,因而城牆特別堅固。幾百年來,荊州城牆飽勁戰火洗禮,曆盡時代滄桑,幾度平毀,幾度重建,古貌尤存,是我國延續時代最長、跨越朝代最多、由土城發展演變而來的唯一古城牆。

(一)荊州城牆的修建曆史

荊州城保存完好的古城牆,位於荊州市荊州區,現存明清重建城牆麵積4.5平方公裏,城牆周長10.5公裏,原有城門6座,即東門、小東門、北門、小北門、西門、南門。

每座城門均設“雙保險”,前後兩道門,兩門之間建有甕城、敵樓、戰屋、炮台、藏兵洞,防禦體係完備,曆來易守難攻,有“鐵打荊州”之說。

據《後漢書·地理誌》記載,荊州城牆的修造史,可以追溯到兩千八百多年前的周厲王時期,但現存的荊州城牆主要是以明清時期修建的為主。

1.早期修建的荊州城牆 相傳,早在秦始皇時,荊州之地就出現了最初的城廓,漢代築起了正規的城牆,後經蜀將關羽、東吳守將朱然和東晉荊州刺史桓溫及梁元帝等幾次修葺擴建,使荊州古城堅實壯闊,但所有這些城牆都是土城建築。

曆史上大規模營建荊州磚城牆的記載,始見於《五代史》。五代十國時期的荊南節度史高季興,於912年出動軍隊驅使十幾萬人築磚城牆;到宋代,南宋荊州安撫史趙雄,因靖康之役,城牆大毀,於1187年,大興土木,在11個月的時間內,重修起周長10.5公裏的磚城牆,還在城牆上建造戰樓一千餘間。

根發掘資料展示,宋代磚牆包涵在現存明代磚牆內側,寬0.6米至0.8米,高度略低於明代磚牆,牆麵雖破壞嚴重,但牆體基本成形。所用砌磚仍為形體窄短的小磚,不見形體長寬的城牆磚。

在宋代磚牆內側如宋代土牆,寬7.5米,高3米,斜壓在五代城牆之上。1275年,元軍攻占荊州城。次年詔令毀壞襄漢荊湖諸城。考古材料證實荊州城牆此時雖未被夷為平地,但確實遭到嚴重破壞。

2.明代修建的荊州城牆 據《荊州府誌》雲:“元世祖至元十二年,詔隳襄漢荊湖諸城”。

1364年,湖廣平章楊景依舊基修築元代被破壞的荊州城牆,城牆周長近10公裏,高8米,設6門,城濠寬5米,深3米。

明代洪武至萬曆年間,是荊州磚城牆維修建設的高潮時期。1643年,張獻忠陷江陵,未久西進,下令拆城。該次拆城可能僅是某些城牆局部受到破壞。

據對三處城牆段麵的考古發掘和觀察,未見張獻忠破壞之跡。發掘出土的明代磚牆基確係建在宋代舊基之上,對土垣部分也隻是局部加高。明代磚牆用“打釘”的方法與宋代磚牆相銜接。明代土城牆疊壓在宋代土垣之上,現存寬9.5米,高4.5米。

3.清代修建的荊州城牆 據《江陵縣誌》記:“崇禎十六年,流賊張獻忠陷荊州,夷城牆”。

康熙年間,於城中設間牆,東部駐滿洲八旗兵,稱滿城;西部為官衙民舍,稱漢城。清朝時期,荊州城屢遭水患,修葺之工頻繁,僅雍正、乾隆兩朝,就修建過四次,耗銀22.96萬兩。

1727年至1788年,均對荊州城牆進行過維修。1788年的6月20日,萬城堤決,水從西門入,城牆多處潰圮。

清廷自乾隆五十四年至五十七年,發帑銀20萬兩,命欽差大學士阿桂等依舊基對城牆進行補修。其時,城西南隅水津門、小北門因地勢低窪,退入數十米,城東南角退入十餘米,從而使現荊州城的規模最後定形。

隨著冷兵器時代的結束,荊州城的軍事功能逐漸喪失。但人們對荊州城的維修、保護始終不怠。1987年發掘卸甲山西側城牆時,發現銘文為“丙子年”的城磚,經考為1936年遺物,說明當時也曾對荊州城牆進行過維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