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西安城牆的開發與保護(1 / 2)

西安城牆是我國現在保存最完好的古城牆,是世界文化的著名遺產和人類共有的財富,更是西安精神的象征。因此,開發和保護西安城牆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曆史意義。

(一)西安城牆的保護

1950年11月,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西安市政府就草擬了西安市都市計劃(1951年~1965年),這個計劃提出:城市布局重點向西郊擴展,在西郊城外安排工業、運輸、商業區,在東郊城外安排工業與居住混合區,在南郊規劃文教區。行政中心安排在舊城區。

1951年6月,再次編製的都市計劃,在上次計劃的基礎上增加了規劃麵積,一些工業項目按計劃在西郊開工建設。

1952年都市計劃全麵引進前蘇聯城市規劃的原理、方法進行編製,該計劃改變城市集中向西郊發展的布局,改以舊城為中心向周圍擴展。在東郊、西郊安排了集中布置的工業區,南郊文教區按規劃開始興建。

1953年至1972年,西安市在新的城市規劃中,確定西安為輕型的精密機械製造與紡織工業城市。規劃將城牆列入中心保護項目。將明城牆之內確定為行政商業區,而在文物古跡較少的舊城外4公裏至4.5公裏的東、西郊各布置工業區。

1980年至2000年編製的西安市第二次城市總體規劃中,提出保持古都風貌,保持明城嚴謹格局,將明城牆、四城門樓、護城河、環城林構成一個完整的保護區,保護城牆的完整性。

國務院在對該規劃的批複中要求西安加強曆史文化名城保護,反映古都的獨特風貌,盡量利用明代城牆、城河以及環城綠地建設環城公園。

在1995年至2010年城市第三次總體規劃修編中,以“中心集團,外圍組團,軸向布點,帶狀發展”作為城市空間形態,並對西安市域編製了曆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保護規劃中對明城旅遊區的建築高度,色彩,體量加以明確規定。

《西安市2004年~2020年城市總體規劃》在城市性質上重新定位為:“西安是世界聞名的曆史文化古都、旅遊名城。”

在城市布局方麵,規劃確定發展外圍新區,降低中心密度,保護古城風貌等布局思路,強調九宮格局、棋盤路網、軸線突出、一城多心的布局形態。

在老城保護上采取“隻拆不建、多拆少建”的措施,逐步降低明城牆以內的居住人口密度,外遷行政機關。

為了加強對西安城牆的保護工作,1979年12月,西安市政府成立了西安市環城公園籌建處,1983年2月,成立西安市環城建設委員會,工作職責包括修繕城牆、整治城河、環城林及環城路建設等。

2004年9月西安城牆管理所、西安我國書法藝術博物館、西安環城公園建設管理處等六個單位合並成立了西安城牆景區管理委員會,對城牆景區進行統一管理。

西安市對城牆的整體保護原則包括文物本身與其所處的環境,城牆、護城河、環城綠地、環城路,以及古城“九宮格局”布局形態、周邊風貌、交通環境等。

另外,在城牆的保護過程中以促進保護為前提,不片麵追求經濟利益,不以保護為名行開發破壞之實,搞過度或不當開發。

西安市政府在開發保護的過程中,還注意整合旅遊資源,他們將西安城牆內如珍珠般散落的文物景點,如鍾樓、南門、城牆、湘子廟、寶慶寺華塔、關中書院、三學街、府學巷、西安碑林、魁星塔、柏樹林、騾馬市、臥龍寺、下馬陵、南城清真寺等用城牆串聯起來,形成一條旅遊觀光鏈,以體現內城文物旅遊資源的“豐裕度”和“多樣性”,使遊客在單位旅程中感受更多樣、更豐富、連續的曆史人文景觀,增加遊客逗留時間與旅遊感受質量。

他們還憑借城牆資源,挖掘無形的語言,文學、戲曲、習俗等其它資源。西安的許多地名、街名如端履門、大差市、長樂坊、永樂坊等包含了許多的曆史文化內涵。他們都將其進行開發利用,為古都平添不少文化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