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保護古城牆的同時,西安市政府還充分保護和發掘戲曲、泥塑、皮影、書法、農民畫這類有廣泛民間基礎的非物質文化,使城牆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棲息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反過來增加了文物古跡的文化魅力、賦予古建築活的靈魂,提高了旅遊資源的活力和吸引力。
他們把對西安市城市旅遊資源及產品特色的把握,定位於“曆史文化古都”,逐漸從傳統觀光型向高層次體驗型、享受型、知識型方向發展的轉變,發展和提升仿古入城式、文化慶典、體育賽事、大眾鍛煉、文藝娛樂等參與性旅遊項目,以使遊客留下美好的體驗。
(二)西安城牆的開發
民國時期,為了修建西安火車站,拆除了現在尚德門至尚儉門段的城牆。同時,因為城市交通的需要,新建了南城牆的勿幕門,即小南門,東城牆的中山門,即小東門,開辟了玉祥門豁口。
新中國成立後至1983年前,為了緩解交通壓力,又新建了和平門和南門兩側門洞。開辟了東門、西門、北門三門兩側的豁口,建國路豁口、文藝路豁口、保吉巷豁口、紅光路豁口、小北門豁口、東五路豁口和尚德路豁口。
西安城牆,就這樣被掀開一道道曆史的痕跡,它在流淌的歲月長河中,和西安人的生活融為一體,飽經風霜,曆盡劫難,其錚錚風骨在歲月的洗禮中也日益堅強。
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從西安建立起了西安環城公園後,隨著城牆周邊環境的改善,在古老的城牆根下,晨曦暮靄中,市民或信步其間,或起舞健身,或吹拉彈唱,一派閑適祥和,悠哉樂哉。
2004年,西安城牆和南京明城牆、遼寧興城城牆、湖北荊州城牆一起作為“我國明清城牆”,被列入我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此後,在陝西省、市領導的熱切關懷下,政府投入巨資對城牆內側順城巷進行了大規模提升改造,城牆周邊環境得到極大改善。同時投入數億元打造環城西苑一期工程、東門至建國門護城河試驗段等景區內係列建設改造項目。
當前,城牆、護城河和環城公園,融街、牆、園、林、河、路五位一體的新景區已基本形成。
西安城牆作為古城複興計劃的載體,正逐步成為西安曆史文化的一個核心板塊,體現人文西安、古都西安特色的一個重要品牌和西安通往世界的一張特色名片。
在項目建設中,火車站段城牆連接工程主體按時完工。護城河實現全線清淤。護城河試驗段景觀整治工程全麵竣工。城牆亮化全線完成,火車站連接段城牆的彩燈點亮了西安的夜景。
相關部門還對南門城樓進行了修繕,對南城牆部分裸露牆體進行了包砌。按照城牆牆體及古建築存在問題的嚴重程度,分階段、分重點實施維修。並建立城牆文物保護巡查製度,確定城牆牆體外側重點觀測部位26處安裝了觀測標誌碑,確定了觀測點和觀測基準數。加強對城牆牆體及古建築的日常巡查工作。
西安市政府還公開招聘專業物業公司,對環城西苑、護城河試驗段和城牆清掃保潔實行市場化運作、企業化管理,對園林養護、衛生保潔、安全保衛、禮儀服務等項目進行委托管理,廣大市民反映良好。環城西苑、護城河試驗段已經成為展示西安市城市建設的新亮點,城牆實行全天保潔也極大地改善了遊覽環境,贏得了國內外遊客的廣泛讚譽。
另外,“鍾鳴盛世,祈福長安”新年祈福活動也作為城牆景區特有的一種文化景觀、西安民間重要的迎新年慶祝儀式固定下來。這些措施極大地提升了西安城牆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也為保護這個享有上千年曆史盛名的世界文化遺產奠定了良好的經濟基礎和物質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