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西安城的城門非常堅固,門扇用厚達0.16米的木板製成,一扇城門重達3.19噸。門扇上下橫匝著9道寬0.15米,厚0.23米的鐵條用來加固,每兩道鐵條的間隔處,釘有180枚四棱攢頂的鐵蘑菇針。整個門扇上共有1800枚鐵蘑菇針。
這樣密集的釘群,擠密了門扇的木材,增加了門扇剛度,使箭矢無法射入。有的城門還在門扇後的城門洞內,設置了拒馬樁、陷馬坑、鐵蒺藜等,進一步阻擋敵人進攻。
西安城牆現在的西安城牆共有城門18個,除明代在東、西、南、北有長樂門、安定門、永寧門、安遠門外,還可以看到勿幕門、朱雀門、含光門、玉祥門、中山門、尚德門、建國門、和平門、文昌門等,細數這些城門的名稱來曆,也從一個側麵反映了古城的沉浮盛衰。
4.閘樓 為了提高城門防禦的保險係數,城門實際上由三重組成,即閘樓、箭樓和正樓。
閘樓在最外,它的作用是升降吊橋,也叫“闕樓”或“樵樓”。象征門闕,兼用作打更。閘樓三麵有城牆與主城牆相連,形成一個半月形的立體空間,叫“羊馬城”。
敵人即使攻入閘樓城門,也好似進入甕內,會受到來自四麵居高臨下的攻擊,因此樓下這一空間也叫“甕城”。
5.箭樓 箭樓在正中,正麵和兩側都有窗戶,供射箭用。箭樓與箭樓之間用圍牆連接起來的也叫“甕城”,甕城內可屯兵。
無論敵人進入第一甕城還是第二甕城,箭樓均可發揮攻擊作用。
6.正樓 正樓在最裏,正樓上麵的城樓是城門的主題建築。城樓距地麵高約32米,長43.2米,三重飛簷,四角高翹,回廊環繞,莊重穩健,是主將鎮守指揮的所在。
7.馬麵 城牆外側,每隔120米有一個突出於城牆主體之外,寬20米,長12米的墩台,俗稱“馬麵”。
西安城牆整個城牆上共有馬麵98座。之所以稱為馬麵,據說是明代將城牆修築的這種結構,形象地認為是由98匹馬組成的軍陣,98座墩台猶如昂首挺立的駿馬,所以將馬頭的位置叫作馬麵。
據記載,明西安城牆上1982年實測隻有91座馬麵,經修複現有93座。每座相距120米,寬度為15米至24米之間,向城牆外突出。
8.敵樓 馬麵上麵的建築就是敵樓,供士兵避風雨和儲備物資。兩個馬麵之間相距120米,正好形成一個立體交叉射擊區域。也正是弓、弩、箭等古代遠射程冷兵器的有效殺傷射程。而它的一麵為60米,為“一箭之遙”。這樣的布局便於從側麵射殺攻城的敵人。
9.垛牆 城牆上外側有矮雉,又稱“垛牆”,整個西安城牆共有5984個矮雉。
垛牆上有垛口和方孔,可供射箭和瞭望。內側的矮牆稱為“女兒牆”,牆高一米,沒有垛口,它的作用是為了防止士兵行走時墜入牆下。
10.角樓 在西安城牆四角各有一座城樓叫“角樓”,在這四個角樓中,唯獨西南角的角樓是圓形的,其他三個角都是直角,這就又成了西安城牆的一大特色。
11.馬道 在箭樓與正樓形成的甕城中,有同向城頭的馬道。緩上沒有台階,便於戰馬上下。全城共建有登城馬道11處,登城馬道底部道口的門是朱漆的,俗稱“大紅門”。
在戰爭期間,這裏是調兵遣將的咽喉要道,必須保證暢通無阻。為防敵人奸細混入城牆守衛部隊中,登城馬道戒備嚴密,不許閑雜人等靠近逗留。等到軍中禁夜炮響後,鐵門便緊鎖了。
此外,西安城牆的排水係統也是非常科學的,原城牆頂部外沿高而中間低,由兩邊外側向中線傾斜6度,每隔40米至60米,在內側開一排水口,水口下接一個附貼在內城牆上的豎排水槽,槽底吐水口下設滴水池。
即使是下暴雨,雨水也能彙集於城頭中線,並從水口沿水槽迅速排下。同時,城頭地麵向中線傾斜也具有安全感。
明代西安城牆曾是一個龐大而精密的軍事防禦體係,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它以悠久的曆史,偉岸的雄姿,神秘的色彩吸引了八方遊客,也為我國曆史專家們研究明代的曆史、軍事和建築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