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西安城牆的修建與構造(2 / 3)

這座城牆的外形是一座長方形。東牆長2590米,西牆長2631.2米,南牆長3441.1米,北牆長3241米,周長13.75公裏,牆高12米,頂寬12米至14米,底寬15米至18米。城牆四角各有角牆一座,城牆外有城壕。

城門有4座:東麵長樂門,西麵安定門,南麵永寧門,北麵安遠門。每門城樓三重:閘樓、箭樓、正樓。正樓高32米,長40米,為歇山頂式,四角翹起,三層重簷,底層有回廊環繞,古色古香,巍峨壯觀。

最初的西安城牆采用黃土夯打而成。在城牆牆基和牆頂還分別有一層厚0.8米和0.45米的三合土層。這種三合土用黃土與石灰、糯米汁、獼猴桃汁拌合而成。幹燥之後,堅硬如石,用鎬都刨不動。

西安城牆自明代初年建成後,曆代屢有修葺。也就是1568年,陝西都指揮使張祉又為原來的城牆內外包砌了青磚。

1781年,陝西巡府畢沅也對城牆進行了大規模補修。他指揮建設者沿舊城牆先圍基石後灌腳,再用黃土逐層夯打,至頂部鋪砌青磚,並對整個城牆外壁加厚磚麵。城牆內每隔40米至60米,則用青磚砌築水槽一道,排除城牆頂麵雨水,這些對西安城牆的長期保護起了重要作用。

3.建國後修繕西安城牆 西安城牆自明代重建以來,由於經曆了朝代更迭及戰火的蹂躪,從清代及20世紀30年代起,城牆四周陸續辟券門、豁口多處。

1962年西安城牆被列入國家重建文物保護單位。

1983年,西安市政府結合市政建設整體規劃,開始營建保護城牆的環城公園。

經過修建後,西安城牆上的排水係統得以完善,敵樓和垛口逐步恢複。黑河水經曲江池和興東湖,引入護城河,像一條銀鏈圍繞著城牆。護城河兩岸植樹後形成環城林帶。花壇、草坪遍布城牆之下。

從西門至東門,還先後建成鬆園、牡丹園、石榴園、櫻花園、吉備真園、含光閣、迷宮、元梯、吊橋、南門月城等遊覽點。

如今,沿城牆外側已建成環城公園,成為城市居民晨練的最佳活動場所。保護後的雄偉壯觀的西安城牆已成為市區最吸引人的觀光勝地之一。無數的外國友人在登上城牆之後,無不讚美城牆之偉大。

一位泰國客人說:“在北京登長城,看故宮;在西安登城牆,看兵馬俑。”日本天皇和皇後訪問西安時,也特意登上西安城門,一覽古城內外風景。

西安環城公園是我國唯一的保護城牆的環城公園,它的雄偉壯觀和多姿多彩,為古城增添了無限風光,也讓古城牆煥發了新的生機。

(二)西安城牆的基本結構

明西安城牆不僅高大堅固,而且構築精良,整個西安城以城牆為主體,包括護城河、吊橋、城門、閘樓、箭樓、正樓、馬麵、敵樓、垛牆、角樓、馬道等一係列軍事設施,構成嚴密完整的冷兵器時代城市防禦體係,為古城的防護穿上了層層甲衣。

1.護城河 護城河也叫城壕,是城牆的第一道防線,它可以阻滯敵人進攻,甚至可以利用有利地形消滅敵人。環繞西安城牆的護城河是通往西安城的第一道重要關口。

2.吊橋 跨過護城河就是城門,而連接護城河與城門的唯一通道就是吊橋。

吊橋的橋頭兩側有鐵環,貫以粗大的鐵索與麻繩,係在閘樓上,用滑輪控製升降。平時,守城士兵聽從指揮,早晨降下吊橋,開啟城門;晚上升起吊橋,斷絕交通。一旦發生戰爭,吊橋升起,城門緊閉,城門就成為堅固封閉的戰鬥堡壘。

3.城門 城門是城防體係的重點,也是薄弱點。平時,它是出入城市的通道。戰爭時,又是攻守雙方爭奪的首要目標。因此,明代十分重視完善城門防禦設施。尤其是采用了券拱式城門。

明代以前,城門沿襲磚門的過梁式結構。從軍事角度看,這種城門的最大弱點是經不起火攻。因此,城門上往往要設置水池以防敵人火攻,也因此留下“城門失火,殃及魚池”的成語。券拱式城門的出現從根本上解決了這個問題,一色青磚結構不僅使得城門更加堅固,而且可以有效地抵禦火攻。

在古代,雙方作戰,當敵人跨過護城河時,城門卻又攔住了去路。所以,在攻城的一方常有幾個人扛著粗重的木樁前來撞門,要花費好長時間才能將城門撞開,而有時也可能撞不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