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西安城牆的修建與構造(1 / 3)

明西安城牆位於西安市中心區,城牆呈長方形,總周長13.9公裏,是14世紀後期我國曆史上最著名的城牆建築之一,也是我國至今唯一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城牆。

作為千年古都,西安曆代曾多次修築城牆,它們多數被曆史的塵埃掩埋,但我們現在看到的西安城牆始建於1370年,建成於1378年,曆時八年,是明太祖朱元璋命長興侯耿炳文和都指揮使濮英負責修建的,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曆史。

在規格上,西安明城牆僅次於當時的都城南京,其基本城牆結構包括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正樓、角樓、敵樓、女兒牆、垛口等一係列軍事設施,它們無聲地訴說著我國的發展史,完整地體現了我國古代城市風貌和軍事防禦功能。

(一)西安城牆的修建曆史

眾所周知,西安有三千一百多年的建城史,一千一百多年的建都史,是中華文明重要的發祥地,曾經創造了極其輝煌燦爛的文化,是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它仿佛一位睿智的老人,穿過曆史的迷霧,向人們訴說著輝煌的過去。

1.早期修建的西安城牆 西安,在西周時稱為“豐鎬”。豐鎬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別修建的豐京和鎬京的合稱。至西漢初年,劉邦定都關中,取當地長安鄉之含意,立名“長安”,意即長治久安。

絲綢之路開通後,長安成為東方文明的中心。史稱“西有羅馬,東有長安”,隋時,隋文帝楊堅曾被周明帝封為“大興都公”,因而將長安命名為“大興城”。

581年,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並於第二年命著名建築家宇文愷開始在龍首塬北麓修建了大興城。

大興城規模龐大,結構嚴密,除環繞城市的外郭城城牆外,城內環繞宮城和皇城也築有城牆,形成“城中有城”的格局。

唐王朝建立後,隋代的大興城再次改名為長安城,並仍以那裏為首都。654年,唐高宗委派工部尚書閆玄德負責,在春秋兩季,先後修建唐城外部城牆和東、西、南三麵的九座城門及城樓。外部城牆周長36.7公裏,其寬9米至12米,高5米多。

在這時,長安城全城麵積84平方公裏,規模宏大,布局嚴整,南北向大街11條,東西向大街14條,全城劃分109個坊和東、西兩市。正如白居易所描述的“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唐城,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都城,儼然世界文明中心。

唐末,黃巢起義,於881年攻占長安。後唐政府軍很快收複長安。史載“黃巢力戰不勝,焚宮室遁去”,幾乎同時“官軍暴掠,無異於‘賊’,長安室屋及民,所存無幾”。

然而,使長安城受到毀滅的,則是朱溫迫使唐昭宗遷都。朱溫不僅使皇帝百官和士民百姓遷徙,還拆毀長安的宮室、百司及民間廬舍,拆下的材木都由渭河和黃河順水而下,運到洛陽,使唐城淪為廢墟。

之後,留守長安的佑國軍節度使韓建出於軍事防守需要,改建長安城,放棄了外郭城和宮城,把長安城縮小到皇城之內,以皇城城牆作為長安城的城牆,但對城牆並未擴大或改修。

以後曆經五代的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到宋、元兩代,長安城的名稱和建製雖屢有變換,但城牆規模卻沒有改變。直到元代時期,西安城稱為奉元城,淪為西北邊境的一座重鎮。

2.明清修建的西安城牆 1369年3月,明朝大將軍徐達率軍從山西渡河入陝,元朝守將遁逃,徐達占領奉元城。不久,明朝廷改奉元為西安府,意為“西方長治久安”,這就是西安得名的開始。從此,西安城也開始了在明朝時期的統治,拉開了明朝在西安修築城牆的序幕。

明太祖朱元璋非常重視西安的地位。在建都地點未確定以前,廷臣也多次建議利用關中形勢建都西安。朱元璋特別派皇子巡視西安察看建都之事。後來,朱元璋又將次子朱樉封為秦王。

當時,明朝築城風氣非常盛行,現在全國保存下來的許多大中小城市的城牆大多是那時建造的,至今在民間尚流傳著“漢塚唐塔豬(朱)打圈”的俗語。

由於西安在曆史上的政治、軍事地位極高,所以,明王朝在對全國廣築城牆的過程中,對西安城牆的修築更為重視。朱元璋任命長興侯耿柄文和都指揮使璞英主持修築。從洪武三年至洪武十一年,西安城牆的修築才全部竣工。

修好的西安城牆,高大堅固,西南兩麵城牆基本上和唐長安城皇城的範圍相同。東北兩麵城牆分別向外擴移了三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