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南京城牆的現狀與保護(1 / 3)

南京城牆繼承了我國古代城牆建築的傳統,吸取了曆史上我國城牆建築技術的成就,集我國古代軍事防禦工程技術之大成,堪稱我國城牆建築史之典範。

城牆現仍存25公裏,其牆氣度恢弘、結構牢固、設施完善、不僅是我國,也是當前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都城城牆。但由於時間長久,加之風雨的侵蝕和人為的破壞,保護和開發已成為現在急需要解決的問題。

隨著1988年南京城牆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又作為“我國明清城牆”組合申報項目列入我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南京城牆的搶救和保護工作已經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一)南京城牆的現狀

南京城牆的最大特點在於打破了城牆建造曆史上方形矩形的規製,而改用利用山川地貌“據崗隴之脊,控江湖之勢”,成為非方非圓的不規則多邊形。而這一特點,正是南京城牆能在近現代得以保存的關鍵原因。

1595年傳教士利瑪竇來到南京,稱讚南京是全世界最美麗、最偉大的城市,比他所見過的所有歐洲城市都好。萬曆二十八年他又去了北京,認為北京的城市規模、房屋設計以及官廳、要塞的建築,均不如南京城。

據有關資料記載:古都北京的城牆城周為32.9公裏外郭,世界聞名的法國巴黎城周近30公裏,明代南京僅京城的城牆就達35.267公裏,是名副其實的世界第一城牆。

隨著六百餘年來戰火的摧毀,自然的風化,人為的拆除,在20世紀80年代初有關部門調查中發現:明南京都城的13座城門,保存了聚寶門也稱中華門,石城門也稱漢西門,神策門也稱和平門及清涼門。

就現存的南京城牆長度而言,也因北京、巴黎等著名城牆的消失,而尤顯珍貴。因此,南京城牆現存規模仍然稱得上是世界第一的曆史都城城牆。

目前,南京明城牆被分割為七段。即中華門—東水關3.2公裏;後標營南—太平門5.6公裏;九華門—台城1.7公裏;解放門—神策門4公裏;中央門西—定淮門5.4公裏;石頭城—漢西門1.7公裏;西水關—中山南路2.1公裏。

清代、太平天國和民國時期,都對南京明城牆多次進行了不同程度的維修。

1949年,南京解放前夕的南京明城牆四圈城牆僅留下京城城牆,險情和隱患十分嚴重。

根據當前實地調查,南京明城牆現存城牆本體的受損情況有以下幾種:部分坍塌;立麵出現膨脹、開裂、剝落、沉降、側移等。

坍塌指城牆表皮連同部分內芯倒塌,根據坍塌麵積有大麵積坍塌和局部坍塌兩種,是城牆破壞最嚴重的後果。

膨脹指城牆表麵局部凸起,但尚未出現城磚脫落的現象,這是城牆牆體外側城磚與內側城磚失去拉結的結果,繼續發展下去可導製表皮城磚剝落甚至導製局部坍塌。

開裂指牆體出現深淺不一、長短不等的裂縫,南京城牆的牆體開裂有縱向開裂和橫向開裂兩種,縱向開裂指裂縫和城牆走向呈垂直方向,橫向開裂指裂縫與城牆走向成水平方向,其中橫向裂縫對城牆危害更嚴重。

剝落指牆體表麵出現城磚鬆動,脫離牆體的現象,一般出現在臌脹、開裂以後,也有因城牆表皮與牆芯在砌築中未能相互咬合所致。

沉降是指城牆牆體由於內部出現空洞,強度降低,導致上層城牆砌體下沉,分整體沉降和局部沉降兩種。

側移又稱側滑,指臨近地表的城牆牆體向一側滑動,致使該段城牆出現整體傾斜、開裂、甚至坍塌的現象,多見於包山牆段。

造成城牆損傷的原因主要是:頂麵防水層的破壞、樹根的影響、內側山體的影響和人為建設活動的影響。

1954年的夏季,南京經曆了兩個多月的暴雨,長江水位居高不下,城內大範圍積水,許多地段城牆長時間浸泡在水中,連續發生坍塌事故,居民死傷31人。

有鑒於此,1954年9月13日,南京市人民委員會決定:“南京古城牆除了有曆史文物價值的有助於防空、防洪以及點綴風景的部分應予保留外,其餘一律拆除”,以利城市交通和發展經濟。

1956年至1958年,南京拆除了十餘公裏的城牆和城門。後來城牆又遭多處損壞,開挖防空洞、違章搭建居住棚,南京城牆已不堪重負。

但無論拆城也好,開挖也罷,南京城牆畢竟未被全部拆除,究其曆史原因與有識之士的呼喚、管理層的管理有關;又由於南京城牆多是依山沿湖而建,並未對近現代城市的發展和交通帶來大的阻礙,加之南京城牆體工作量巨大,完全拆除也需大量人力,故得以幸免。

改革開放,特別是1988年南京市城牆管理處成立以來,南京市政府投巨資,使南京明城牆的保護、維修、利用等各項工作全麵展開,並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

(二)南京城牆的保護

從1982年頒布《關於保護城牆的通知》開始,南京市政府頒布實施了一係列關於保護城牆的法規、條例。1992年,南京市建委會同規劃、園林、文化等多個部門組織編製了《南京明城牆保護規劃》,這是明城牆曆史上第一個較為全麵的保護規劃。

1996年江蘇省人大頒布了《南京城牆保護管理辦法》,《南京城牆保護管理辦法》規定城牆內外15米範圍內為保護區,對距城牆內外50米控製區內的建築也作了詳細的規定。

《南京城牆保護管理辦法》為南京明城牆的保護和管理提供了執法依據,自此,南京明城牆的保護和管理工作走上了法製化、有序的軌道。

根據城市總體規劃的目標及市政府決策,市規劃、文物、園林等部門組織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從1997年6月開展編製《南京明城牆風光帶規劃》工作,1998年3月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