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南京城牆的特色與價值(1 / 2)

南京古城牆是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的產物和象征,也是我國曆史上唯一建造在江南的都城城牆。

作為我國古代軍事的防禦設施,南京城牆是南京十朝建都史中最輝煌的一頁,它的城牆建造技術無論是曆史價值、觀賞價值、考古價值以及建築設計、規模、功能等諸方麵,都是國內外的其它城牆無法相提並論的,可以說,它是繼我國秦長城之後的又一曆史奇觀。

(一)南京城牆的建築特色

南京城牆在建築上頗有特色,它不僅以格局奇特引人注目,而且其堅固的牆身,不規則的形狀,以及高質量的城磚和城磚銘文的文化等都顯示了明代建設者的非凡智慧。

1.格局罕見的城都 我國曆代君王建都,都習慣取用方形,明城卻違背古製,呈不規則形,依山形地勢而成。它利用南唐都城南麵和西麵的城牆拓寬加高,並向東、西延伸,依山據水,轉而合攏。

關於南京城牆的形狀,有寶葫蘆形、宮扇形、粽子形等說法,甚至還有人說像朱元璋的臉。實際上,我國古代都城的營造都講究風水,他們是通過法象天地和宇宙中心論來突出皇權的神聖、正統和神秘。

南京明城牆的整體布局為天象的“南鬥星”與“北鬥星”聚合形。因為北鬥為七星,南鬥為六星,所以南京有13個城門。如宮城依紫微垣布局,紫微星是天帝所在,其後有華蓋星,宮城最重要的上朝的奉天殿後也有華蓋殿;宮城的金水走向和銀河完全一致。皇城依太微垣布局,太微垣主要由十星構成,皇城亦在禦道兩側設吏、戶、禮、兵、工五部和中、左、右、前、後五軍都督府;端門星是太微垣南門,皇城亦同樣設端門。

都城按天市垣布局,最典型的例子是刑部不和其它五部同在皇城內,而是和大理寺、都察院一起放在皇城以北的太平門外,對應天市垣的貫索星,即天牢。

據《明太祖實錄》記載,朱元璋說:“我要夜觀天象,如果有流星經過貫索星,就表明有冤案,我就要處罰你們。”

南京明城牆在南鬥位置的建築材料是青條石,而北鬥位置卻是城磚,城磚又被稱為官磚,老百姓是不能隨意買賣和使用的。就連當時富甲一方的沈萬三捐修的城牆也隻是在南鬥方位,也不能使用官磚。青條石和官磚的使用把北鬥和南鬥清楚地區分了出來,也把南京明城牆的格局清晰地展現在世人麵前。

2.堅固雄偉的牆身 南京城牆的牆身結構分為牆基、牆身、雉堞三個層次。大部分城牆都先用花崗岩或石灰岩的條石作基礎,上麵再用規整統一的巨磚壘砌內外兩壁和頂部,內外壁之間常用碎磚、礫石和黃土層層夯實,許多重要地段則內外兩壁從頂到底全部用大塊條石砌築,或兩壁用條石砌築,中間全用磚砌。

整個牆體取梯形堆砌,下寬上窄,以保持平衡穩定;城磚砌築每層犬牙狀接榫相咬,增加內部拉力;城牆基礎底部,一般深入地麵以下兩米至五米,底腳寬於城牆兩米,以保證城牆基牢固。

城牆頂部和內外兩壁的磚縫裏,都澆灌一種“夾漿”,即用石灰、糯米汁、高果汁或加桐油摻和而成的黏狀體,這種“夾漿”凝固後粘著力很強,能保持牆身經久不壞。

城牆的牆頂用磚鋪成地麵並砌成雉堞,並安置石刻的泄水槽以排出雨水。牆基部分間隔設置排水洞,以排除城牆內側的積水。

在城牆砌築水平上,南京明城牆達到了我國古代築城史的最高水平,牆體厚高且堅固,巍然屹立的明城牆一直守護著南京的主城區。

3.最高質量的城磚 南京城牆所用巨磚,一般長0.4米,寬0.2米,厚0.1米,實物標本則有略大或略小於該尺寸的,這是製作中的誤差。每塊磚重為10公斤至20公斤。磚分瓷土磚和黃土磚兩種,後者占絕大部分。

南京明城牆所用如此巨量的城磚,究竟依靠哪些區域燒製單位提供?由於史料記載的匱乏不詳,近幾十年經文物工作者對城磚銘文的考證、補定,才有了一份尚未完全統計的資料:

南京明城牆所用城磚,分別來自長江中下遊的廣袤地區,其中包括今江蘇、江西、安徽、湖南、湖北五省的府、州、縣,以及軍隊衛、所和工部營繕司等近兩千個單位承擔組織人力製坯、燒造。

為了確保建造南京京師城牆的城磚燒造質量,朝廷要求各地府、州、縣地方官員,軍隊衛、所的士卒,以及縣以下裏、甲的基層組織負責人,直至造磚人夫、燒磚窯匠均需在磚上留下姓名,以便驗收時對不合格的城磚追究製磚人的責任,甚至殺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