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人與戰爭戲
專欄
作者:徐江
話題依然是因為近來在電視上碰到“神劇”太多而想起的。也奇怪,正值大家前所未有地厭倦、批判“神劇”的時候,“神劇”在電視上卻空前之多。
現在大家說“神劇”,首當其衝是指“抗戰神劇”——每部戲裏差不多都有那麼一兩個女侵華日軍、還都有那麼一兩個犯“二”的少女英雄,前些年動不動就在抗日軍民槍口下死一片日本鬼子的橋段,這一年來也越來越多地被“日軍秘密護送細菌武器”的時髦情節所替代,就像鬼子不是來中國占地兒的,而是專門來做細菌戰實驗的……不過在我看來,“抗戰神劇”並不是惟一的“神劇”,難道那些打打鬧鬧、細節有悖人情常理的“婆媳神劇”就不“神”嗎?還有那些“青春劇”!
“神劇”無所不在。短時期內,這將是我們不得不麵對的一個“電視屏幕上的現實”。避不開了。遭迫害久了,忽然避開,看到心智正常的劇集,說不定有些人還會不適應。出現這種問題,我認為與編劇的關係不太大(因為編劇在產業鏈中的地位過於弱勢),關鍵在投資人,和批準投資立項的機構。管理人員不嚴肅、不職業,導致了投資的不職業、動小聰明。老板的小聰明,落實到一幫靠打工維係生計的廉價編劇筆端,出來的劇情橋段和對白,必然也是廉價的。
其實何止“神劇”,所有內地的戰爭劇,隻剩下報仇心和戰火中的男女關係了,這是近年來電視傳遞給人們的信息。難道觀眾對戰爭和曆史的理解,必須這樣簡單和平麵化?有時我由此回憶到自己小時候,驚奇地發現,那陣兒的影視除了不允許正麵人物亂搞男女關係,別的雖然差別有限,就是偶爾它還會傳遞給觀眾一些對人類戰爭的隱約否定,雖然趕不上前蘇聯《合法婚姻》、好萊塢《現代啟示錄》《拯救大兵瑞恩》那路電影,但至少還算有一點。
有戰爭,自然就會涉及傷害和報仇。但戰爭對雙方的傷害,仍然是一個更大的、全人類都沒法回避的話題。難道報完仇,人就不會再有悲傷、疲憊、失落與幻滅了?我不信。我曾經反複讚賞過黑白片《董存瑞》,那裏的區小隊隊長在陣地前堅決讓民兵先撤,說打仗是殘酷的事情,應該正規軍先頂著(其實區小隊也算不上什麼“正規軍”)。不管在真實的戰爭年代,這樣的情節出現幾率會有多大,但它至少給觀眾傳遞了這樣的訊息:1、部隊對老百姓的感情;2、打仗不是那麼好玩兒的——對於一部電影,這足夠了。而現在,內地的影視就缺這麼一點。在注重煽情的同時,還缺乏對“敬惜生命”內涵的傳遞。
我不喜歡的李安,說搶錢、抄襲、缺乏創意、盲目相信大牌、熱錢……這些“電影市場的惡性循環”,在先後搞垮了台灣、香港電影後,正在侵蝕內地影視——這番話反複被媒體轉載,分析得還是挺中肯的。問題在於,每個認同這番分析的影視人,能不能把自己的懶惰和不足,也加載到這分析中去?那定會是種更不一樣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