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衛計委“戒煙有獎”怯的是什麼(1 / 1)

衛計委“戒煙有獎”怯的是什麼

評論

作者:張青之

戒煙有獎沒有錯,國家衛計委這項決定僅是機關內部管理規定,但在網絡時代,政府部門內部行為影響力早已超出單位疆界,其決策是否民主、科學和透明,要接受社會實踐檢驗

國家衛生計生委為倡導本單位員工戒煙,頒發規定:“對主動戒煙並成功戒煙一年的職工給予獎勵”。此事作為貫徹中辦、國辦聯合發布《關於領導幹部帶頭在公共場所禁煙有關事項的通知》的一項機關內部管理規定,本也無可爭議,但卻引起了網絡圍觀,致使衛計委不得不申明:“獎勵就是口頭表揚”,這一答複讓人啞言失笑:怯了!

許多人知道戒除煙癮是很難的一件事,但難在哪裏?本人曾是一名煙民。十幾歲當小兵時,看到老兵們吞雲吐霧很是瀟灑,見麵敬煙拉近關係非常羨慕,為了不搞特殊,投入到煙民隊伍十餘年。中間多次戒煙又複吸,直到去年才斷絕煙癮。

先說為何要吸煙?“吸煙有益!”現在絕大多數人不會同意這個觀點,但當初我吸煙就是這種意識。每次上氣不接下氣地咳嗽時,我還在想“如果吸煙沒有益處,為何還有那麼多人吸?為何國家還要建煙廠”。這樣荒謬與可笑的反問,一直讓我深陷煙害之中。

由此可見,吸煙行為有兩個成因:一是個人遵從社會習俗,是適合生存法則下的無意識行為;二是國家對成癮物質的認識與控製不力,設立煙廠及銷售煙草具有較高利潤,當社會意識在利益強大驅動下,個人意誌就很渺小了。

隨著國家經濟發展,控煙宣傳越來越多,人們對吸煙的認識巨變。去年,我看望老首長並給他敬煙時,他說:“沒有素質的人才抽煙呢。”這句話使我很受震動。他是幾十年的老煙槍,現在有這樣的認知,戒除了煙癮,我為何還吸?為此,我下定決心,堅決戒煙。但是,這樣理直氣壯的好事,國家衛生計生委做起來為何顯得心虛呢?

原來在網絡評論中,一些吸煙的人對自己不是衛計委職工而感到不公;一些不吸煙的人對無法享受這福利感到不公;還有人對獎金從哪來表示質疑,對獎勵與戒煙成效表示懷疑。我看遍了各個網頁,沒有找到一條說戒煙不對、吸煙有益的。這說明,煙害防治已經成為社會共識,反對者並沒有反對戒煙,而是對倡導者有異議,也就是說:戒煙可以,有獎“不公”。

作為一種管理貫例,去年以前,國家政府機關、軍隊和企事業單位一樣,都會在年終歲尾設立各種評比獎勵。這些獎勵列入正常辦公開支,有預算、有審批,報銷有製度,無論金額還是比例都非常有限。本人在機關工作三十多年,經常是年年獲獎,最貴的和最多的就是日用品。但是,這些貫例在去年群眾路線教育中已經被明令禁止了,物質獎勵徹底消失。如果此時再搞物質獎勵甚至大獎,肯定是違規,甚至是觸犯黨紀國法了。所以,當衛計委申明“獎勵就是口頭表揚”時,我一點也不驚訝:他們不會往槍口上撞。

但是,即使衛計委重申了隻有精神獎勵,網民們心理就舒服了嗎?沒有。因為他們想說為何國家機關戒煙有獎,而平民戒煙就沒有獎——“這不公平”。

本人是做社會心理調查工作的,“不公平感”在某些群體已經成為共同意識,甚至有人對官方決策持懷疑態度,已經到了固化程度,這是非常危險的現象,是一種有害的思維傾向。生存在這種整體意識中,個人意識就會極端被削弱,失去了判別對錯的能力。

戒煙有獎沒有錯。國家衛計委這項決定僅是機關內部管理規定,但在網絡時代,政府部門內部行為影響力早已超出單位疆界,其決策是否民主、科學和透明,要接受社會實踐檢驗,吸收多數群眾意見進行修改也很正常。世界衛生組織《煙草控製框架公約》在我國已生效多年,然而中國的履約績效情況卻排在締約國後列。此時,國家機關勇於改變惡習舊俗、給全國人民在戒煙上帶個好頭,做好事遇到點非議,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