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眼裏的東莞:這裏是一座“夢工廠”
特別報道
作者:劉陽
在東莞,相比於盛名在外的台商,有著相當人員規模、群體資產總值幾近東莞GDP1/5的浙商,顯然有點過於低調。東莞哪些特殊的氣質吸引了他們?在他們的經曆和感受中,我們可以看到另一麵的東莞
商人費青林的手機隔三差五就響了起來。朋友們來電幾乎都是借“關心”的名義,向他這個“老東莞”打聽更多有趣的消息。
敏感的費青林很快意識到,這次情況真的有所不同。各種關於調侃東莞的段子讓他感到無比“憋屈”。2月10日淩晨,他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裏寫下了這樣一段話:很多人不會想到,這個隻有縣級市麵積的地級市,創造的經濟總量甚至超過長沙;這個城市的大多數地方比其他城市更幹淨整潔;這個城市的大多數民眾可以享受免費社保;這個城市的外來人有著一視同仁的創業和就業機會……
為東莞叫屈的不隻是費青林,最近東莞浙商協會副會長夏振南身邊的朋友圈裏,不時有人在為之鳴不平。在東莞,相比於盛名在外的台商,有著相當人員規模、群體資產總值幾近東莞GDP1/5的浙商,顯然有點過於低調。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在商業世界中來去從心的“遊牧民族”,卻在東莞這塊土地上規模聚集。是東莞哪些特殊的氣質吸引了他們?也許在他們的經曆和感受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更真實、客觀的東莞。
資料顯示,浙商在東莞的發展曆史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初。當時,由於東莞毗鄰港澳,優越的地理位置也造就了東莞快速發展的一波浪潮。正是在如此的創業環境加上經濟大發展的契機下,第一代溫州商人來到了東莞。他們或是打工,或是做小生意,基本都靠白手起家,憑借著吃苦耐勞和溫州人特有的商業才幹,再加上當時東莞經濟開始蓬勃發展,他們迅速完成了原始的財富積累。
現任東莞浙江商會的“帶頭大哥”,陳路、夏振南、徐文斌和王舜品等人,就是在那個時候,先後奔赴東莞開啟了事業打拚的日子。之後大約十年劃分一代溫州商人,到現在,已經有三代溫商在東莞發展,並在各行各業發展得很好。
“我是25年前從香港轉道到東莞的,當時東莞剛剛步入改革開放的節奏。所以說,我是和這個城市同步成長起來的,而這二十多年東莞的變化也是令人震驚的。”夏振南說,他印象最深的就是,90年代初和新世紀後的前五年,發展速度極快,幾乎是一天一個樣。這是一個充滿奇跡的地方,變化時時在發生,好像是一不留神,高樓就起來了,道路就變寬了,就像自己的成長一樣。
截至目前,在東莞有超過10萬浙江籍人士,主要從事工商業及相關事務,涉及金融投資、地產開發、IT產業、五金機電、商貿流通、紡織服裝、皮革皮具、環保新能源等眾多行業。
浙商之所以抱團選擇東莞,在夏振南看來主要有三個原因,“首先是這裏的政策環境好,特別是政府對於企業的支持力度很大。相比而言,這裏的官員比較人性化,與其說他們是一個管理者,還不如說他們更像一個服務者;第二,這個城市的包容度高,隻要你有本事,這個城市都會給予你實現價值的空間和機會;第三,這裏的產業鏈完備,在這裏創業享有其他地方無法比擬的產業配套優勢。就是因為這三個優勢,所以我們留在了東莞,並抱團在了一起。”
正式會員近500家的東莞浙江商會,其群體總資產超過1000億元,相當於東莞去年GDP的1/5,被業界稱為“千億俱樂部”。在多個公開場合中,東莞浙商協會會長陳路說,優良的營商環境、務實的政府工作作風,是東莞吸引外來投資的一個重要因素,所以不少已在東莞投資的浙商近年來不斷增加投資。
而在行動之外,更多的商人在他們的話語中也給人們展示著一個不一樣的東莞。有一位浙商回憶說:如果在別的地方,我不可能24歲就能開創自己的事業,至少要多等幾年,是東莞讓我提前實現了夢想。 還有人這樣形容說,與東莞的關係經過三十年的沉澱,已經從戀人變成了親人,現在要考慮的不再是熱戀,而是如何以親情的力量去分享每一個幸福抑或是苦痛的日子。
顯然,在這些充滿創業基因的熱血商人眼中,東莞不是一個角鬥場,而是一個充滿奇跡、活力與情感的“夢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