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百一十一章【投石問路】(1 / 2)

第三例,六百裏鑽頭號山。紅孩兒化作一個光屁股小孩,吊在樹上,專等唐僧來救。孫悟空在旁,忍不住喝了一聲道:“那潑物!有認得你的在這裏哩!莫要隻管架空搗鬼,說謊哄人!你既家私被劫,父被賊傷,母被人擄,救你去交與誰人?你將何物與我作謝?這謊脫節了耶!”

這次識別妖怪的方法更一目了然。且不用說紅孩兒編的謊能不能自圓其說,光就一樣:孫猴子因為懷疑喊救命的是倚草附木之類的妖怪,就動用了移山縮地之法,把師徒幾人移過了此峰頭,沒想到,那喊救命的又跑到前麵去了。一想起剛才從頭上飄過的紅雲,孫悟空霎時就明白了。

第四例,唐僧師徒過了通天河,來到金兜洞前。遠遠望見巔峰峻嶺之中有樓台高聳,房舍清幽。唐僧馬上欣然道:“徒弟啊,這一日又饑又寒,幸得那山凹裏有樓台房舍,斷乎是莊戶人家,庵觀寺院,且去化些齋飯,吃了再走。”行者聞言,急睜睛看,隻見那壁廂凶雲隱隱,惡氣紛紛,回首對唐僧道:“師父,那廂不是好處。”三藏道:“見有樓台亭宇,如何不是好處?”行者笑道:“師父啊,你那裏知道?西方路上多有妖怪邪魔,善能點化莊宅,不拘什麼樓台房舍,館閣亭宇,俱能指化了哄人。你知道龍生九種,內有一種名‘蜃’,蜃氣放出,就如樓閣淺池。若遇大江昏迷,蜃現此勢,倘有鳥鵲飛騰,定來歇翅,那怕你上萬論千,盡被他一氣吞之。此意害人最重,那壁廂氣色凶惡,斷不可入。”

在唐僧這樣的肉眼凡胎看來,這些高聳的樓台,跟之前在觀音院前看到的景象非常相似,都是出現在山凹裏。但就猴子的分析來看,觀音院前麵的路都是太平大道,是平原地區;而這個青牛怪變出來的樓台影閣卻是出現在石多嶺峻、路窄崖高的大山之中。大山之中怎麼會平白無故出現這麼大一座莊園呢?太可疑了。

且不說猴子是否真的能看到“頭頂上凶雲隱隱,惡氣紛紛”,就書中形容這山的高度“嵯峨矗矗衝霄漢,巒削巍巍礙碧空”來看,這已經超出一般人的想象了。你說這麼高的山上,尋常百姓連爬都爬不上來,這麼可能在這裏建一座這麼大的莊院呢?

我們再來看看火眼金睛失誤的地方。

第一例,唐僧收了小白龍之後,路過落珈山,當地的土地變成一個老者送了唐僧一副馬鞍。孫悟空沒有認出來。(之後,除了幾個演技特別拙劣的神仙外,幾乎所有的神仙變化後他都沒有認出來。)

第二例,師徒四人路經烏雞國,揭破了青毛獅子的陰謀,青毛獅子瞬間變成唐僧的模樣,孫悟空不能識別。最後還是靠八戒出主意讓師父念緊箍咒才認出來。

第三例,師徒四人來到黑水河邊,正商議怎麼過去,小鼉龍化作駕小舟的艄公出現,慢慢駛向岸邊。一開始,小鼉龍還裝作不同意,在唐僧等人的再三要求下,把唐僧渡到了黑河中央,突然掀起一股巨浪,擄走唐僧。這一回,猴子也沒看出來。

從這些例子中,我們會發現火眼金睛失效的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提前沒有任何預兆,或者演技精湛,看不出有什麼值得懷疑的地方。

也就是說,猴子的火眼金睛不是在何時何地都生效的,值得懷疑時會起作用,不值得懷疑時就不起作用。

值得懷疑時起作用,不值得懷疑時就不起作用。火眼金睛的這一特點在七十三回中的黃花觀裏得到了最好的體現。

這個黃花觀裏住著一個多眼蜈蚣化作的道士。雖然這個道士屬於妖怪出身,但畢竟道場是真的,修煉的過程也是真的。

文中描述那道士是:“戴一頂紅豔豔戧金冠,穿一領黑淄淄烏皂服,踏一雙綠陣陣雲頭履,係一條黃拂拂呂公絛。麵如瓜鐵,目若朗星。準頭高大類回回,唇口翻張如達達。道心一片隱轟雷,伏虎降龍真羽士。”

“道心一片隱轟雷,伏虎降龍真羽士”。由於這個蜈蚣精的確是個清靜修仙之輩,不存在任何可值得懷疑的地方,所以孫悟空一開始並沒有意識到自己跑到了妖怪的老巢。

不過,沒過多久,他就發現了這個道士行為怪異。

那道士奉了茶,正陪同唐僧師徒一起聊天,忽然從後麵來了一個小童跟他丟一個眼色,那道士就轉入方丈去了。出來的時候,叫道童重新準備了五杯茶水。

猴子眼乖,接了茶盅,心裏暗暗盤算:剛剛不是喝過茶了嗎?怎麼又叫喝茶?

放眼望去,發現那盤子裏剩下的茶盅與其他的大不相同。師徒四人喝的茶盅裏麵放的都是紅棗,唯獨那留下的一杯裏放的卻是黑棗。孫悟空頓起疑心,喝道:“先生,我與你換一杯,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