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百零九章【農民也修行】(2 / 2)

菩薩回答道:“沒關係,有個人可以幫你。到時候會有個東土取經人路過這裏,你隻要跟著他走就是了。”

“跟著他走?行不行啊?菩薩你可不要誆我。”

“放心吧,隻要你肯跟著他走,到時候一定給你安排個好職業。”

八戒的意思很直接,觀音的意思更直接。

說白了,引誘八戒上西天的理由不是佛法的博大精深,而是一個利益驅動,告訴八戒,隻要你入了這個行當,保準你將來升官發財,享不盡的榮華富貴。

當然了,以八戒現在的悟性,想要通過佛法來說動他是不現實的,這種人隻能誘騙。反正,上了我的賊船,到時候你就任聽我擺布了。誘騙看起來是一個非常低劣的行為,其實也是必要的政治手段。

我們不得不承認,在世界上的大多地方,世人皈依某個宗教,都是從簡單的利誘開始的。一個宗教能夠廣收門徒,從來都不是因為它自身的功德無量,而是直接從精神賄賂開始,許下可以不入地獄、可進天堂的承諾,誘騙他們從事宗教工作。

這個世界大抵都是常人,像甘地這樣大徹大悟、自願修行的聖徒終歸是鳳毛麟角。

好像有一次在雲南麗江采風,那裏有一座光禿禿的山坡,山坡上有一座一人來高的土廟,土廟前麵的台子上插了很多香。這土廟本來也沒什麼特色,可是你往裏麵一瞧就覺得很與眾不同了,那廟裏麵青煙嫋嫋地供著好幾位呢。有觀音,有耶穌,有關雲長,還有一個是道教神仙什麼的認不出來,於是我就覺得好奇,問當地的老人這是怎麼個供法。他的回答倒也簡單:“多供一點是一點,總有一個是靈的。”

“這麼多?那你最信哪個呢?”

“哪個比較靈,我就信哪個。”

哪個比較靈,我就信哪個。這幾乎就成了中國老百姓信仰宗教的絕對精神。

就好像中原地區大多數的信徒家庭裏既供著灶神又供著觀音一樣,不為別的,不就是為了能給咱多帶來點好運嘛!

於是我做了這樣一個象征的比喻。對於這些信徒來說,菩薩和灶神其實並不是什麼膜拜對象,而是如影相隨的“保鏢和奴才”。不僅能夠替這些信徒逢凶化吉,保佑安康,同時還能夠給他們帶來各種財運。如果某個神仙比較靈,我們就花錢燒香,供奉祭品,這就好比是給神仙發了工資;如果哪個神仙不靈,最後詆毀其名,搗毀其像,這就算是把神仙炒了魷魚。

這還不算,最令人糟糕的是,每每在那些賭博場所,居然也供奉了財神。那些參與博弈的每個人在賭賽之前,往往要燒上三炷香,供拜財神;有時候實在來不及準備,就幹脆點上三支香煙插在上麵。真不知道財神見了這樣的場麵,是不是該精神崩潰?

看來,在大多數世人的眼裏,供奉神仙,隻不過是場精神上的交易罷了。信徒們為神靈提供香火,算是做好了基礎投資;而神靈對信徒采取佑護,也算是拋出去的投資獲得了最終的利潤。

用句不好聽的話講:“神仙都是給咱信徒打工的。”

農民也修行“人有善願,天必從之。世有五穀,盡能濟饑,為何吃人度日?”

觀音說:八戒你得修行啊。填飽肚子不一定要吃人度日,你也可以吃吃吃大米啊、地瓜啊之類的,同樣可以充饑。

觀音能夠從善的一麵出發,告訴八戒人生還有另一種活法,不一定要傷害蒼生,這是很好的。所謂“舉動行為管自己,行住坐臥不離家”,修行是一種自發而動的內心行為。隻有從善的一麵出發,才能念念清淨,才能不受陰暗思想的汙染。

人的思想是複雜的。

一念若善,則光明越多,一念若惡,則黑暗越多。

人有時生了善心,但有時也會生起惡念;有時想修行,有時又不想修行。常常在善與惡之間來回徘徊,善惡之念夾雜不清。

所以,觀音要強調“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勸八戒從改變食物來源的方向開始,朝著“從心所欲不逾矩”的方向發展。

觀音說這話的出發點是好的,但這卻也有個問題。

修行既然是一個內心的行為,為什麼就一定要八戒出家當和尚呢?還信誓旦旦地告訴八戒:“我領了佛旨,上東土尋取經人。隻要你肯於他做個徒弟,往西天方向走一遭,必將功折罪,管教你脫離災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