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第四十八回中唐僧師徒過通天河冰麵時,還有這樣一段話:
(唐僧)徑至河邊冰上,那馬蹄滑了一滑,險些兒把三藏跌下馬來。沙僧道:“師父,難行!”八戒道:“且住!問陳老官討個稻草來我用。”行者道:“要稻草何用?”八戒道:“你那裏得知,要稻草包著馬蹄方才不滑,免教跌下師父來也。”
到了第六十四回荊棘嶺裏,八戒同誌又一次展示其農民子弟工的才學。當沙僧說道“我們也學那燒荒的,放一把火,燒絕了這荊棘過去”時,八戒糾正道:“莫亂談!燒荒的須在十來月,草衰木枯,方好引火。如今正是蕃盛之時,怎麼燒得?”
咦!八戒同誌不僅愛忙農活,而且對稻草的性能、燒荒的時節都了然於胸。若不是平時勤勤懇懇,忙於秋收春耕,積攢了這許多生活經驗,又怎會對農忙的事情如此了解?
說白了,八戒同誌絕不是那種專吃國家救濟糧的人。城裏的年輕人可能會因為“啃老”傾向和習慣而不能獨立生活;而相對而言,農家子弟反而會因為無老可啃,必須要像八戒這樣,學會自食其力。
八戒的憊懶其實是代表一種心理,既表現出了農民式的憨厚,同時又有著一種農民式的狡黠。所以,在他身上,既有農民式的勤勞,又有農民式的懶散。
就像現在農村裏的麻將桌。農民們白天辛苦地在農地裏幹活,晚上就窩在一起搞他們的鄉村“拉斯維加斯”。從一定意義上說,幹活是他們辛勤的一麵,聚眾賭博卻是他們憊懶的一麵。他們早已習慣了這種生活方式,不願意去思考和爭取人生中更多的意義。因為對他們來說,幹好自留地是自己的事,實業救國卻是別人的事。
對自己有利的,就顯得格外賣力;對自己沒利的,就算江山易主,也和自己八輩子不相幹。八戒就是這樣一個人。
很敦厚,也很現實,就連偷懶的方式都是農民式的。
孫悟空叫他去巡山。他往山裏麵轉了一圈,見四下無人,就掉轉頭來,找個僻靜的地方躺下來,自娛自樂地罵道:“你罷軟的老和尚,捉掐的弼馬溫,麵弱的沙和尚!他都在那裏自在,捉弄我老豬來蹌路!大家取經,都要望成正果,偏是教我來巡什麼山!哈哈哈!曉得有妖怪,躲著些兒走。還不彀一半,卻教我去尋他,這等晦氣哩!我往那裏睡覺去,睡一覺回去,含含糊糊的答應他,隻說是巡了山,就了其帳也。”
一邊想著如何編段瞎話騙唐僧,一邊還在那自我安慰:“快活!就是那弼馬溫,也不得象我這般自在!”
真是活脫脫又一個阿Q。
又有一次,豬八戒被妖精抓去,泡在水裏,孫悟空故意變化成閻王派來的勾司人,向豬八戒索要錢財,豬八戒可憐兮兮的說:“自從我作了和尚,到如今,有些善信的人家齋僧,見我食腸大,襯錢比他們多些兒,我拿了攢這裏。零零碎碎,有五錢銀子,因不好收拾,前者到城裏,央了銀匠子,煎成一處,他又沒天理,偷了我幾分,隻得四錢六分一塊,你拿起吧。”行者暗笑道:“這呆子褲子也沒得穿,卻藏在何處?”八戒說,我藏在耳朵裏呢,行者即伸手在耳朵竅中摸出,真個是塊馬鞍兒銀子,足有四錢五六分重。
四錢六分的銀子對於一個長路跋涉了十來年的人來說,實在不算多,但卻很露骨地告訴了我們一件事,這小子居然還知道藏私房錢。
什麼樣的人才會藏私房錢呢?
唐僧有齋吃齋,有緣化緣,自然不曉得藏私房錢。孫悟空更是一根鐵棒走江湖,隻曉得浪跡天涯,一生無牽無掛,沒有家的觀念。隻有像豬八戒這樣的,時時刻刻做好了回家的準備,他才會想到給自己留條後路。
佛祖要想改造的,正是這樣一類人。
被陷進去的誘惑
八戒本來在自己的福陵山雲棧洞住得好好的,這時候觀音菩薩來了,要準備渡他:“古人雲,若要有前程,莫做沒前程。你既上界違法,今又不改凶心,傷生造孽,卻不是二罪俱罰?”
八戒道:“前程前程,若依你,教我嗑風!常言道,依著官法打殺,依著佛法餓殺。去也,去也!還不如捉個行人,肥膩膩的吃他家娘!管什麼二罪三罪,千罪萬罪!”什麼前程不前程的,能吃飽飯就是最好的前程。
於是,菩薩又道:“人有善願,天必從之。世有五穀,盡能濟饑,為何吃人度日?”生活的方式有很多種,你為什麼不改變一下呢?
豬八戒聽了,如夢方醒:“其實我也想改變自己,但是農民文化水平低,就怕到城裏找不到工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