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百六十八章【生存】(1 / 2)

總而言之,通過這次社會契約之後,眾猴子們給自己套上了個束縛,並從此扭改了花果山猴群命運發展的軌跡。政治的過程一旦開始,就會像啟動的火車一樣,順著自身的軌道不斷向前,再也不可能回到原初的自然狀態了。

對眾猴來說,他們是非常幸運的,因為石猴雖然對稱王有很大的興趣,但他這麼做主要還是覺得好玩,為了能在大家麵前擺擺威風,而不是為了稱王稱霸、魚肉鄉裏。而且,他的稱王,靠的是眾猴的信守承諾,而不是采用暴力手段。從總體上說,石猴算得上是一位賢明的君王,他實行的是無為而治的養息政策,並沒有折騰出很多諸如人頭稅、田畝稅之類的麻煩事來。他的權力欲望也很有限,不入飛鳥之叢,不從走獸之類,隻知道在猴子們中間當當老大,不勝歡樂。當然,這種知足常樂的心態隻停留在去方寸山學藝之前。

值得我們去注意的是,吳承恩在寫這段內容時,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內容,就是美猴王此時真正的“王”權到底有多大,他對哪些人實行了“王”權?

這看似是一個多餘的問題,其實也反映出一個深刻的社會現象。

因為從這次的參與製定君子協議的猴子數量來看,它是具有選擇性的。花果山的猴子共有四萬七千之多,顯然這麼龐大數量的猴群不可能在同一時間全部聚集在同一地點的山澗中洗澡,而能夠跑到源頭之處,跳進瀑布裏的猴子應該更在少數。

那麼,這些為數不多的猴子是不是具有普遍的代表性?他們能夠代表所有眾猴子們的意願?

從有限猴群的數據顯示,在這次簽約過程中,當時有很多其他猴子並不在場,甚至根本就不知道有一幫猴子跑去水簾洞簽訂契約這件事,它們就這麼稀裏糊塗地被別人代表了。對於這個突然冒出來的王,他們是接受還是拒絕?這之間有沒有發生過理論和爭鬥?我們一無所知。但不管怎麼說,之後這個協議的範圍被越擴越大,從一小群猴子拓展到一大群猴子,再從一大群猴子拓展到整個花果山所有的猴子。花果山有了猴王的事實就這麼稀裏糊塗地被確定了下來。

在這裏,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多米諾骨牌式連鎖效應。

這種效應是如何發生的?為什麼會發生?

任何事物的發生都有它存在的理由。

對於花果山的猴子來說,發現水簾洞不見得就是件好事情。在此之前,猴子們的生活在花果山的叢林裏麵,朝食草木,暮飲山泉,采的是山花,覓的是野果。他們雖然各自為政,卻也很少爭執。對於花果山的所有權問題,他們從來沒有思考過。

有了水簾洞之後,這一情況就發生變化了。水簾洞雖然為猴子們帶來了很多歡樂,但麻煩也由此而生:他們一個個搶盆奪碗,占灶爭床,開始爭奪資產。從他們占灶爭床的行為看,水簾洞的資源相對於猴子們的需求來說,並不顯得非常豐富。豈止不豐富,簡直可以說是非常稀缺。石盆的數量是有限的,石床的數量也是有限的,讓誰用不讓誰用,誰用好的誰用差的,一時之間都成了問題。

這些問題,沒有一個合理的分配製度,將會在眾猴之間造成無窮無盡的麻煩。而要建立一個分配製度,就需要有一個等級體係的維護。特別是考慮到猴子們的數量有四萬七千口之多,石盆、石床之類的物資數量遠遠不夠,絕大多數猴子的命運並不會因此而有什麼實質性的改善。

其實,不僅是“石鍋、石灶、石碗、石盆、石床、石凳”的數量不夠,就是水簾洞的本身也容不下那麼多的猴子。石猴在前麵介紹說,水簾洞裏很寬闊,容得下千百口老小,住進去後可以在刮風下雨的時節作為躲避之用,省得受老天爺之氣。

“容得下千百口老小”,按人均一平方計算,至少也是1000多平方的容身量,這已經算是居住單位的超級大戶型了,相當於一個大學的報告廳。但花果山的猴子實在太多了,光一次性的猴群普查就有四萬七千多隻,這麼多的猴子顯然不可能同時都住進去。

這樣看來,如何分配這些有限的資源已經成為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否則很多爭鬥將因此而起,猴群們的和諧局麵也將因此而被打破。在這樣一種情況下,猴子們拜石猴為王的選擇也就成了迫不得已的結果。越來越多的猴子不得不重新考慮自己在所有成員中的地位,並根據相約的標準進行秩序匹配。

花果山的水簾洞是猴子們從動物行為走向人類行為的一個認識過程。猴子們通過水簾洞,有意識地感受到了住房在生活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