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百六十五章【搖搖欲墜】(1 / 2)

頑固的自我認同

唐僧為人善良、正直,對佛教事業又忠心耿耿,就算前麵的路再苦再難,他也會奮不顧身,一往如前。按說這樣的精神實在可嘉,但卻要一分為二的來看。

因為過於正直的人往往會出現這麼一個問題:我既然是赤膽忠心的,誰反對我,誰就是居心叵測;我既然是善良的,誰反對我,那他肯定就是邪惡的。他就會以自己來劃線了,他就聽不進去別人的意見了。而一個不能夠聽取不同的意見的人,往往就不能兼聽則明,很難做出正確的判斷。

唐僧的失誤往往就來自於過分相信自己是對的。用一句俗套的話來講,就是自我感覺太良好了。

唐僧過分篤信佛教經典,認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在哪裏都可以受用,他總是一如既往地堅持著作為一名佛教信徒的觀點,認死理。

一如既往本來是一個高尚的品德,我們某些時候做人做事就需要一如既往,需要持之以恒。但,這也要看什麼人,什麼事兒。比方說你做學問,你就需要執著。一個學者,一個科學家,一定要有奮不顧身的精神,要執著,才能追求世界的真理。但管理者卻不行,管理者必須是既有原則性,又有靈活性,該堅持的時候堅持,該妥協的時候妥協,該直接的時候直接,該迂回的時候迂回。而且管理者還必須有明斷的能力,考慮一件事情不僅僅是該不該做的問題,更應該考慮能不能做的問題,是現在就做還是將來再做,做任何事情都不能一條路走到黑。

唐僧的問題在於,他壓根就沒有站對扮演對象的位置,他現在不隻是個學者,更應該是個團隊的管理者。這可不是他在化生寺念叨念叨那麼簡單。

唐僧隻知道什麼事情是對的,什麼事情是錯的,認為對的就應該去做,至於能不能做,做了之後會出現什麼樣的後果,他從來不考慮。所以,他每次做決定的時候都是態度非常堅決,可是出了事情之後又立馬變成了軟蛋。對妖怪是如此,趕走孫悟空更是如此。

我們得承認,唐僧他是個人,而不是神。

是人就會有人性的本質,人性的本質就是人的本能,是欲望,是活著。人與魔神之所以不同,就在於人有七情六欲,是情感繁雜的動物。

唐僧是人,人與神相比,自然要相形見絀,我們不能將他跟孫悟空等神魔同日而語。

唐僧的這一人物形象,真實地展現了一個凡人所麵臨的窘困之境,所反映的正是處在現實生活中的我們每個人的行為表現。這些思想和行為所表現出來的,正是人在現實社會生活中的狀態,這是一種人性本質的表露。

對於唐僧,我們不能要求得太苛刻,而忽略了他作為一個凡人的存在。人性的弱點就在於隻看到了別人的短處,卻看不到自己的短處,當我們在罵唐僧、厭惡唐僧的時候,你可曾想到過,唐僧的行為也許就是你在人生中的縮影。

玉帝被命名為“昊天金闕無上至尊自然妙有彌羅至真玉皇上帝”,這個全稱我背了N遍都沒能記住。為了方便記憶,我給他準備了一個既時尚又順口的新名詞:“宅哥”。

玉帝被淪為宅男的事實是無可厚非的,他很欣然地接受了這個稱號,並且以此為榮耀。他很少出去散步,每天工作兢兢業業。下屬發來的郵件他都一一批閱,每一個論壇的帖子他都一一回複。三界那麼多事,他必須管理地井井有條。即便是有閑暇的時間,他也願意躲在玉清宮裏,整天大門不出。

按照他的理論,他在神階中的修為境界不算太高,元始天尊和如來佛祖可以一年四季都不離開自己的寶座,而他間斷性地盤坐了無數次,居然沒有一次能夠做到。他很認真地告訴自己,神階中的修行是由“宅”性的高低來評判的,誰的宅性越好,誰的境界也就越高。玉帝的坐骨神經並不十分發達,很難做到如來的境界。不過,他在自己的日記本裏保留了一句至理名言:一個人的拳頭是打不了天下的,這年頭靠的就是權力與關係。

在我心裏,宅哥就是個了不起的人物。他在學問上的廣博,是我一生都學不完的。

就好比說他為人低調吧,我一直在懷疑宅哥的低調是不是他性格中的一根軟肋,他在天庭裏管理了那麼多年,居然沒有留下任何豐功偉績。天宮中的生活如此悠閑,為什麼他就不能像如來佛祖一樣,做出點像樣的成績給世人看看呢?

每每遇到這種情況,玉帝都會引用《道德經》中的一句話: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初時,我沒聽懂,後來我才慢慢明白這句話的意思:原來,最高境界的統治者,是要讓人民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統治者,才是人民親近他並且稱頌他。當然了,用武力使人民畏懼的統治者,就更在其次了。統治者的魅力不在於事事親為,而在於“貴言”,貴言就是要少說話。那意思大概是說,不用經常發號施令,就能將事情辦成了。辦成之後,老百姓還覺得:這事是“我們”自己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