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百六十四章【虛榮心】(1 / 2)

人性的本質就是人所具有的本能性質。所謂人性,就是我們生下來就擁有的,本能的欲望和追求。在社會給予的道德規範之前,人並沒有善惡之分:餓了就想吃東西,需要的就拿來占為己有,這個本身並沒有善惡的定義,隻是一種本能的表現。

人的本質就是活著,換句話說,就是對於生命的渴求而產生的本能欲望。隻有活著,一切才有價值和意義。不管怎麼說,唐僧也是人,他也有著對於生命這個欲望的渴求。那麼,從這個出發點上來看,唐僧所表現出來的所謂種種缺點也就有它存在的必然性了。

其所表達的人性特點有以下幾個方麵:

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對立。

每個人活在世上,都有他自己的價值,而這個價值的體現卻又不是一蹴而就的。現實與理想之間永遠存在著差異。一方麵,每個人都希望走在理想的道路上;另一方麵,現實卻又往往迫使我們退讓、止步。當我們麵臨雙重選擇時,我們常常會因為身心的薄弱而投向現實。

唐僧在臨行之前,勸誡眾僧說:“心生,種種魔生;心滅,種種魔滅。”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判斷出,唐僧的本願是希望自己堅強的。西行之前,他甚至有理由相信,取經過程中的困難根本嚇不倒他。可是,當他真的麵臨妖魔時,卻再不能做到麵不改色了。小說中隨處可見他滾鞍下馬、抹淚哀歎,之前的誌氣蕩然無存。

再之,自從唐僧授得烏巢禪師的《心經》之後,時常念起,可是每次看著取經之路遙遙無期時,他又止不住地念叨:“草徑迷漫難進馬,怎得雷音見佛王?”

孫悟空會笑話他:“你是不是早把烏巢禪師傳授你的心經給忘了?”

唐僧回答道:“我記得,餓記得。”

“你雖記得,但有四句頌子,你卻忘了哩。”

“哪四句?”

“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隻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

“徒弟,我豈不知?若依此四句,千經萬典,也隻是修心。”

“千經萬典,也隻是修心”,看來唐長老並不是不明白烏巢禪師的深意,可是,明白了就一定能做得到了嗎?人人都知道“堅持才能勝利”,可是又有幾人能夠堅到底的呢?《詩經》有曰: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我們在譏笑唐僧的同時,也不過五十步笑百步罷了。

2、恐懼是對生命的欲望。

在第五十六回中,唐僧騎馬在前,忽然遇到兩個強盜,一時無措,竟然嚇得跌下馬來,蹲在草料裏,隻叫“大王饒命!大王饒命!”。這等貪生怕死之相,但凡看過此內容的人都會心中窩火。

然而,我們又可以換個角度來講,若是我們之中的任何一個,遇到這種情況,又有幾個人能夠鎮定自如呢?就如同小說中多處寫到的,唐僧帶著幾個徒弟到尋常老百姓家化齋,普通人見了他的三個徒弟又有幾個不是驚慌失措?

恐懼,是人的本性使然。人有求生的欲望和本能,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隻要遇到會威脅自己生命的人或事,都會本能的表現出恐懼。這種恐懼不是為別的,正是我們對活著的欲望和渴求。

舉個宋高宗趙構的例子吧。

趙構被定論為史上最昏庸的開國皇帝之一,成為懦弱皇帝的代表人物,然而,這懦弱卻不是與身俱來的。

趙構19歲前,既不是嫡子,也不是長子,乃是宋徽宗的第九子,在皇儲之爭中身份地位俱下,在正常情況下,是輪不到他當皇帝的。正是由於這樣的命運,造就了趙構在諸王子中鶴立雞群的性格,史書記載他當時“資性朗悟,博學強記,讀書日誦千餘言,挽弓至一石五鬥”。這是一個多麼奮發圖強的鬥誌青年啊!

不僅如此,“靖康之難”事件發生後,金國以人質作為和談的條件,要求大宋遣一名親王到金國的中都,所有的親王都默不作聲,唯有康王趙構一人請行,並慷慨賦詞曰:“敵必欲親王出質,臣為宗社大計,豈應辭避!”大有“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返”的意思。

沒想到趙構卻因禍得福,金人見他如此英勇無畏,不像是宋人的皇家子弟,懷疑他“不似真王子”,指明要求派徽宗皇帝第五子趙樞前來換質。趙構不僅因此撿了條小命,而且主動出質的舉動也成為他日後登上政治舞台的資本。

記得小時候看過一部電影,叫《飛天神鼠》,描寫的就是民間俠士力救康王的故事,把康王視為挽救國家的希望。也就是說,趙構在金國做質的那段時間裏,還是挺受抗金人士追捧的。不過,這個號稱“飛天神鼠”的俠士最終沒能逃脫曆史帶給他的厄運,趙構被救出來後,不但沒有大力抗金,反倒視他為眼中釘,命人用毒酒毒菜把他害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