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句話,叫做“無欲則剛”。19歲前,趙構認為自己命賤,大有“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精神,反正爛命一條,死了也就死了,所以處處顯得大義凜然。19歲之後,他整個人就變了,榮華富貴和權力成了他生命中最牽絆的東西,加上在金國出質的那段時間遭受的挫折感,使他一下子產生了對生命的恐懼。
古代軍事家們很早就提出一個論點:當兵要乘早。因為人一旦有了家庭之後,心中就會有顧慮,就不敢勇猛地往前衝了。
唐僧所麵臨的處境也正是如此。出發之前,他氣誌高昂,還對眾僧怔怔有詞地說什麼“心生,種種魔生;心滅,種種魔滅。”那意思是,我無欲無求,有什麼好怕的?出發之後,他才真正明白過來,原來——英雄並不是那麼好當的。
無欲則剛。有了欲望,都算不得剛強了。喜歡錢,可以用錢搞定;喜歡名,可以用名套住;喜歡官,可以用官驅動;喜歡女人,可以用石榴裙迷失雙眼;而喜歡古董的,直接扔一個破罐子就可以把你砸暈了!
對於唐僧來說,他既沒有孫悟空那樣的通天本領,也達不到佛陀涅槃的無欲境界。他是人,不是神,是人就一定會有欲望。為了實現內心驅動的這些欲望,他不得不當起了生活中的“龜孫子”。隻有保住小命才能繼續取經,取到了真經就可以成仙成佛,有那麼一個大好前程擺在眼前,這個時候的唐僧又怎麼能夠硬得起來?
都說唐僧昏庸糊塗,喜愛偏袒豬八戒,聽任他的挑唆。但是為什麼唐僧會偏袒豬八戒呢?豬八戒好吃懶做,能力又一般,這樣的人為什麼反而會受到領導的器重呢?
說起唐僧對這兩個徒弟的態度,這樣的例子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比比皆是,碰到這樣的領導,我們隻能無奈地罵上一句:真他娘的瞎了他的狗眼!
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唐僧每每瞎了他的狗眼呢?
說白了就是虛榮心在作怪。
誠然,唐僧作為西行取經路上的領導者,按理說他應該是主導力量,是整個團隊的精神核心。然而事實上,師徒間的對比卻讓我們大跌眼睛,這位唐長老似乎除了徒有其表之外,一概毫無用處,他幾乎成了被無視的存在。
越是容易被忽視的人,越希望證明自己的存在。
為了證明自己的存在,唐僧總會時不時地接受豬八戒的挑撥,唆使他對孫悟空念緊箍咒,嗔怒,甚至下命令驅逐。
孫悟空精明能幹,能吃苦耐勞,但卻屢屢得不到唐僧的認同。而相對於好吃懶做的豬八戒,他卻一反常態,一再的縱容,如果這不是虛榮心作祟的話,那又是什麼呢?
由於虛榮心的存在,致使唐僧始終不願意接受自己無能的事實。因為不願意別人說自己無能,所以他要有自己的處理方式,孫悟空越是認為對的東西,他越要說成錯的,孫悟空越認為錯的東西,他越要說成對的。
人總是希望聽好話的,表揚比批評更容易令人接受。在這種情況下,唐僧自然就更容易接受豬八戒的奉承和拍馬屁,而不願意聽取孫悟空的直言不諱。對於那個我行我素、目無尊長的猴子,他既不願意接受,更談不上喜歡。
唐僧的內心其實是很矛盾的。一方麵,由於虛榮心的作怪,他無法接受孫悟空在語言上的直接和行為中的粗莽;另一方麵,他也不能接受自己每次因固執而犯下的錯,事後不得不承認孫悟空確實比他行得多。起於內心的這一認知,使他不經意地會借由豬八戒的語言來安慰自己,平衡自己的心理。這也正是他為什麼總是願意接受八戒挑唆的重要原因。
我們說,人都是有虛榮心的。虛榮心並不一定都是壞事情,它所反映出的另一麵是積極的,目的要證明自己比別人強。隻是,每個人在證明它的過程中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往往會受到不同的壓抑程度,程度不同,表現也各自不同,很多時候往往是消極的。
人的虛榮心來源於人的本性,這是人對於完美的追求,或者是對於事物的更好的追求心理。唐僧希望自己更優秀,隻不過每次結果都是適得其反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