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有接受和完成一個讓別人看起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才能得到實質性提升。
“拆屋效應”的由來,與魯迅先生的一篇文章有關。1927年,魯迅先生作了篇名為《無聲的中國》的文章,其中有段話寫道:“中國人的性情,總是喜歡調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說在這裏開一個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會來調和,願意開天窗了。”因此,這種為了使較小或較少的要求得以滿足而先提出較大或較多要求的現象,在心理學上就被稱為“拆屋效應”。
其實不光中國人這樣,這是人類的共性。人們在麵臨不希望發生的事時,會不自覺地啟動兩種心理機製,一種是設法采取一些措施避免事情的發生,另一種是調整內在的心理矛盾,準備接納這一不可改變的事實。如果在心理調整進入平衡狀態時,出現了一個新的選擇,而這個選擇又正好與內在平衡狀態相近時,就很容易被內化接納。
在難題麵前,人們往往會退而求其次。對於不能完成的任務,很少人會願意去接受。而且很多困難,容易在人的心理上被放大。人們在聽到比較困難的問題或被人提出難以接受的要求時,一般都會先拒絕。但是如果別人降低問題的難度或要求的條件時,人們就會猶豫。如果再次降低,人們一般都會答應了。一方麵是不好意思再拒絕,另一方麵是感覺這問題與要求自己也能勝任。
在工作中,人們也常常會有這種心理。當老板布置難度比較大的任務時,一般大家都會打退堂鼓。“難度那麼大,很難完成的,根本就是費力不討好的苦差。”大多數員工都會這麼想。但如果老板把工作的難度降低一些,就會有人接受了。但是現在的老板大多也都聽過這個效應,明白這個道理。相比之下,他們會更加欣賞那些敢於接受難題,敢於挑戰自我的員工。
何楠剛進公司不久,對工作時刻保持著極大的熱情,而且還任勞任怨,她的工作態度得到了公司上下的肯定。這一年,歐洲總部的領導要來公司視察,於是公司高層決定重新裝修辦公室,何楠正好負責協助策劃這個裝修方案。由於以前在小公司裏負責過裝修事宜,所以她提出了一個又省錢又可行的方案,領導很滿意。但是要真正實施起來,卻不像寫的那麼簡單。要為公司省錢,就不得不節省各個員工的辦公空間,這肯定會得罪不少人,而且要在不影響公司各項工作的前提下來完成裝修任務,這簡直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即使完成了,也是出力不討好。所以,同事們都用各種理由搪塞過去了。隻有何楠,當經理問她願不願意接受這個任務時,她一口就答應了。別的同事都笑她傻,說她真是年少無知、天真爛漫。裝修項目開始實施了,與各部門協調時的確碰到了很多麻煩,也聽到了很多抱怨,但是最終何楠還是成功地完成了任務。本來經理布置這個任務的時候,也沒抱太大的希望,沒想到何楠竟如此漂亮地完成了,於是立馬對何楠刮目相看,沒多久,就升了何楠的職。其他同事們也再也不敢小瞧何楠了,總經理也開始關注這個有膽有識的新人,決定好好栽培以備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