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心理資本研究進展與展望(3 / 3)

(1)在心理資本的概念內涵及其要素選擇標準上形成共識。由於目前對心理資本的概念內涵及其要素選擇標準理解上的不一致,自然也就導致了研究結論的較大分歧,因此未來應就心理資本的概念內涵及其要素選擇標準達成基本共識。

(2)進一步探索和驗證心理資本的結構。目前學者們對心理資本應該包括哪些要素觀點不一致,有關心理資本結構的研究結論也存在較大差異,所以應繼續努力探索出穩定和一致的心理資本結構,開發出更有效心理資本測量量表。

(3)開展心理資本跨文化比較研究。心理資本理論源自西方而且心理資本概念在西方提出的時間並不長,所以未來需要進一步的檢驗該理論在中國的效度,繼續探索開發適用於中國員工的心理資本測量工具,檢驗西方心理資本研究成果在中國的可推廣性,開展跨文化比較研究。

(4)進一步拓展心理資本法則網絡。盡管已有相當多的實證研究探討了心理資本與相關變量的關係,尤其是在心理資本對結果變量的作用機製方麵(有關心理資本前因變量的實證研究相對缺乏),但心理資本理論發展遠未成熟,仍然處於發展階段,因此未來需要更多的實證研究探討心理資本與相關變量的關係,尤其是發現心理資本的前因變量,以進一步拓展心理資本的法則網絡(Nomological Network),促進心理資本理論發展向成熟階段轉變。

(5)使用更加多樣化的方法。目前心理資本實證研究過分依賴調查問卷、橫斷麵設計和單一來源數據,這種設計易受共同方法方差偏差的影響。未來研究者應探索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包括使用心理資本替代性測量工具、實驗設計和質性方法等。因為使用自我報告的心理資本問卷測量工具被試易受社會讚許偏差的影響,所以未來應開發其他的心理資本替代性測量工具,和心理資本問卷測量工具結合使用,進行研究結論的相互驗證。實驗設計能夠提供準確的因果關係推斷,質性方法則為我們提供心理資本與相關變量關係的深入的敘述性描述。

(6)擴展心理資本研究範圍。因為管理者和企業家群體對組織各層麵產出有至關重要的影響,所以未來心理資本研究應從目前主要以普通員工為研究對象擴展到管理者和企業家群體。未來心理資本研究還應從目前主要關注個體層麵拓展到群體層麵和組織層麵,對群體心理資本和組織心理資本的概念、結構和作用機理等進行積極的探索。

參考文獻:

1. 韓翼,楊百寅.真實型領導、心理資本與員工創新行為:領導成員交換的調節作用.管理世界,2011,(12):87-86,188.

2. 隋楊,王輝,嶽旖旎,Fred Luthans.變革型領導對員工績效和滿意度的影響:心理資本的中介作用及程序公平的調節作用.心理學報,2012,44(9):1217-1230.

3. 任皓,溫忠麟,陳啟山,葉寶娟.工作團隊領導心理資本對成員組織公民行為的影響機製:多層次模型.心理學報,2013,45(1):82-93.

4. 趙簡,孫健敏,張西超.工作要求——資源、心理資本對工作家庭關係的影響.心理科學,2013,36(1):170-174.

5. 仲理峰.心理資本對員工的工作績效、組織承諾及組織公民行為的影響.心理學報,2007,39(2): 328-334.

6. 李曉豔,周二華.心理資本與情緒勞動策略、工作倦怠的關係研究.管理科學,2013,26(1):38-47.

7. 任皓,溫忠麟,陳啟山.心理資本對企業員工職業成功的影響:職業承諾的中介效應.心理科學,2013,36(4):960-964.

8. 高中華,趙晨,李超平,吳春波,洪如玲.高科技企業知識員工心理資本對其離職意向的影響研究——基於資源保存理論的調節中介模型.中國軟科學,2012,(3):138-148.

9. 曲源美,趙西萍,周密,趙欣.心理資本的作用機製——以社會整合為調節.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3(1):78-83.

10. 柯江林,孫健敏,石金濤,顧琴軒.人力資本、社會資本與心理資本對工作績效的影響——總效應、效應差異及調節因素.管理工程學報,2010,24(4):29-47.

11. 吳慶鬆,遊達明.員工心理資本、組織創新氛圍和技術創新績效的跨層次分析.係統工程,2011,29(1):69-77.

12. 李曉豔,周二華.顧客言語侵犯對服務人員離職意願的影響研究:心理資本的調節作用.南開管理評論,2012,15(2):39-47,69.

13. 周豔紅,高金金,陳毅文.心理資本調節工作滿意度對工作績效的影響.浙江大學學報(理學版),2013,40(3):355-361.

作者簡介:徐智華,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博士生。

收稿日期:2014-06-10。